观点 SLANT
提起1983年香港的文化和政治图景,不能不想到一年后签署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当时还没有人要想过去学习普通话。电影方面,成龙的《A计划》风靡大江南北。在这种语境下,那年的十二月,汉雅轩画廊在加多利山举办了第一次展览。被朋友称为“Johnson”的画廊老板张颂仁,从他的一个叔父那里借来空间,有点懵懂地一头扎进艺术界。
从那时起,张颂仁就成为了当地艺术界的先锋者和推手,主推中国书法、传统绘画和当代艺术。1993年,张和香港艺术中心合作,组织了“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并于1995-1997年间巡展到美国,为中国艺术在八十年代末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篇章。(中国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也是在1993年,当时的策展人是Achille Bonito Oliva, 栗宪庭,Francesca dal Lago)。2000年,张颂仁和徐文玠共同创办了非盈利机构亚洲艺术文献库-一家对当代艺术进行研究批评和记录的跨地区平台。除了经营画廊和运作众多的国际项目外,张颂仁还担任中国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汉雅轩的空间如今位于毕打大厦,这座九层的商业大厦,如今也是高古轩,Lehmann Maupin, Simon Lee画廊,林明珠画廊和Ben Brown画廊的所在地。
所以画廊上个月庆祝成立三十周年也算是一桩大事。张颂仁和中国美院教授高士明共同策划了“汉雅一百:偏好”展,以及在香港艺术中心举行的为其两天的研讨会,这里的“一百”指的是展览中的作品数。二人从张颂仁的收藏中选取了所有的作品,提出了两个问题:“何为‘中国当代’?”“中国不同文化脉络在何处交汇?”两个问题其实可以简化为一个更直接的问题:谁参与了“制造”那些游离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名号之下一切?
研讨会期间,讲座和谈话都突出了张颂仁的这一思想:当代中国艺术包括三个艺术界,“全球”艺术界,传统艺术界,社会主义艺术界。两天的研讨会参与嘉宾有哈佛大学亚洲艺术教授汪跃进,亚洲艺术文献库研究与项目总监Hammad Nasar, 古根海姆策展人汤伟峰, 以及一些知名的文化界人物,如媒体理论家Boris Groys和诗人北岛。发言者来自各处,观点也很多样化,从而令讨论避免了局限性。在英文和普通话之间切换的谈话,现场的同声传译让我们这些英文和普通话都不好的人大为头疼。(鸡同鸭讲)。三部分的参与者们都将议题拆解。第一组讨论了三个艺术世界的概念,第二组突出了地区的离散,比如香港和台湾,第三组则探讨了二十世纪中国先锋艺术。
展览将核心问题以具体的方式展开,但也呈现了混乱的面目,“某些展品可能包含令人不快的内容”(SOME EXHIBITS MAY CONTAIN DISTURBING ELEMENTS)作为标语出现在一个展厅里——优雅的香港风格。旁边是刘炜的画《你喜欢肉?》(1995), 画面上是一个裸体女人在排便。在刘炜作品的对面,策展人悬挂了一幅高剑父1940年的书法作品,充分表明此次展览为阐述主题在作品选择上非常多元化。如果没有毛主席的画像,就很难发起一场关于中国艺术在过去六十年里发展的对话,这些形象有时候就是为社会主义和全球艺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展览中最早的关于毛的作品是林岗的《群英会上的赵桂兰》(1951),最新的一件则是刘大鸿的画作《祭坛》(2001)。前者是对一个工人的赞颂,而后者则参考了文艺复兴的宗教茶会。曾经的宣传画,如今则是对神像的批评,这一演变体现了过去五十年里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化。
展出全部一百件作品,需要更充足的空间,所以展览在葵涌的汉雅轩广场继续进行。一个安静的周四,一小撮观众走来走去,看着这些作品,其中有张晓刚的油画系列《手记:四号。1-7》(1991),上面是室内背景下抽象的人物;荣荣和映里2001年在日本的自拍像;以及梁志和的装置《内部遗忘症》(1997), 该作品是香港回归那年所做,四扇古典的门被封存在玻璃里。这件装置放在这里更为恰当,因为高高的天花板令人观看时不用产生那么幽闭的感觉。主展场之一香港艺术中心,并不适合展出大型装置和绘画。
展览开幕两天后,《南华早报》就报道说,张颂仁准备将这一百件作品捐献给香港一家机构,具体哪家尚未最终决定,而此前的一个星期,他成为西九龙文化区管理委员会博物馆委员。如果收藏并未止于西九龙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M+, 而是被另外的大博物馆收藏的话,则更能实现张颂仁的愿景:通过这些作品改变“中国现代”的意义,并将这些作品推崇到更高的位置。无论怎样,在对艺术具有历史性想象的中国和日常里香港所与之竞争的那个中国之间,依然是存在断裂的。此刻,香港人正在关注着《明报》的编辑被离任而亲北京的马来西亚籍新总编上任的消息。也许“中国离散的领地”此刻只能在研讨会这样的环境下找到皆大欢喜的交汇点。
刘淑庄(Doretta Lau)是香港的评论家,《一条草怎去多谢太阳?》(How Does a Single Blade of Grass Thank the Sun? )(2014)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