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SLANT

张涵露:2015年度最佳展览

威尼斯双年展冰岛馆展览现场,2015.

年初,纽约新学院主办的第32届社会研究大会将主题定为“对艺术的恐惧”(Fear of Art),探讨艺术中的审查、言论自由界限以及行动主义;在《查理周刊》枪击案件发生不久后,该主题为一年的全球艺术事件打下了基调。

同期,e-flux与纽约城市大学共同推出“共产主义的幽灵”,策展人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呈现了当代俄罗斯艺术群像,标题“共产主义的幽灵”所可能包含的嘲讽、怀念、无奈、希冀、警示,在作品挑选及策展理念中透露无遗。在位于曼哈顿中城的城市大学詹姆斯画廊(James Gallery)中,从安东·维多克尔(Anton Vidokle)经典的宇宙主义散文影像,到Chto Delat?(“怎么办?”)小组的历史唯物主义集体创作,两代艺术家形成了辩证比照。下东区的e-flux展场则高亮了已成为“世界抗议艺术偶像”的Pussy Riot与她们的抗议对象普京之间的并置,不过普京在这里以一个高产而富有创造力的行为艺术家身份出现——由匿名人士整理和呈现。

柏林世界艺术宫(HKW)于4月底开幕的“猿文化”(Ape Culture)演示了一种知识考古式策展。展览的前半段采用老式告示板陈列,收集了不同领域的相关研究,追溯猿与人关系的历史。对猿以及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研究,无论是生物学、社会学、群体心理学,还是流行文化诠释,无一不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探索和对周遭的反思——猿是一面镜子。空间等大的后半部分则展示了与猿这一意象相关的当代艺术和电影作品,其中包括了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达米安·奥尔特加(Damián Ortega)、可可·弗斯科(Coco Fusco)等。如果说通常策展人通过展览文字为作品提供展示语境的话,在这里,作品是文化意象的诠释范例,但这并不消解作品的能量与意义;HKW强调展示的是整体文化环境,而非传统视角里作为“大师”的艺术家个体。

克里斯托弗·布歇尔(Christoph Büchel)将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冰岛馆的整栋建筑改装成为了一个清真寺,它是威尼斯群岛上第一座清真寺,人们可以在那里祷告、礼拜,而不用赶赴一个多小时路程以外的寺庙;它也是这座在建筑和贸易方面深受中东及摩尔的伊斯兰文化影响的城市的第一座伊斯兰文化中心。布歇尔与本地的穆斯林居民一起完成了这个项目,然而在展览开幕两周后,清真寺被威尼斯警方认为“可能威胁公共安全”而强制关闭——奥奎·恩维佐(Okwui Enwezor)以及双年展主办方并没有出面为艺术家和作品辩护,这对于主题为“全世界的未来”的双年展来说是个大讽刺。

同样将场馆改造与社会现状结合起来的还有德国馆,策展人佛罗莱恩·埃布纳(Florian Ebner)把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大门用水泥封住,粗暴地将“艺术宫殿”改成了社会工厂,呼应了Giardini展区处处弥漫着的反纪念碑(anti-monumentalism)和打破圣像(iconoclasm)氛围。在威尼斯,另有不少参展和展外艺术家的作品触及到了移民危机。而在危机的中央,恐怖组织ISIS相继砸破博物馆中的古代偶像、炸毁历史神庙,体现了另一种打破圣像——对艺术的恐惧不分国界。

这边厢,倒是一篇批评女权行动派的文章(《为何中国女权运动如此接近“行为艺术”》)将她们与艺术联系起来——震惊世界的集体被捕事件令她们发起的一系列行动和行动理念带到公众视野——天然地形成了一个的展览。女权行动派致力于性别歧视、家庭暴力、同性恋等公共议题的传播和讨论激发,可能是因为她们的所做所为的确像“拙劣的行为艺术”,或者说正因为她们像“拙劣的行为艺术”——用自己的身体来媒介化一则讯息或一个诉求,从而引起媒体效应——她们与全球各地面对着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而蠢蠢欲动的艺术家们之间的连接浮现。她们的境遇同时也是过去一年中国的文化环境之缩影。

张涵露,当代艺术与文化评论人,独立策展人。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