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营营

  • 元素小说

    受意大利化学家/作家普利莫·莱维(Primo Levi)借化学元素隐喻和回顾二战期间自身经历的著名小说《元素周期表》启发,MACA美凯龙艺术中心的展览“元素小说”以自然元素为线索,串联起了一系列批判性的社会叙事,在一个对消费主义和工业资本主义日益不信任的时代里,对现存的种种不公正和不安定因素提出了叩问和反思。参展作品倾向于摒弃机器驱动的精确性和批量生产的商业主义,转而强调一种以有机形状为基础的自然的、有节奏的美学。

    在2014年的影像作品《追求闪亮》中,奥托邦戈·恩坎加(Otobong Nkanga)通过描绘云母矿石的开采和加工,呈现了“闪亮”(bling)一词背后的矛盾意涵:一方面作为财富、美貌、成功的象征成为现代人追逐的对象,另一方面指向殖民主义与采掘资本主义对自然资源的剥削史。黑色皮肤的女演员手捧亮闪闪的金属颗粒,将其抛向空中,金粉瞬间覆盖了她全身,同时她的嘴角露出神秘的笑容,仿佛闪亮的物质满足了她毕生追求,此时屏幕上出现两个单词:landscape(景观)、value(价值)。

    乌苏拉·比尔曼和莫·迪纳(Ursula Biemann & Mo

  • 杨心广

    杨心广的最新个展结构非常简洁,两批近作——“春风”系列和“勇士”系列——平衡地占据了整个空间。在前者中,布面上的泥土就像动物洗了泥巴浴留下的一片余温尚存的遗址,坦坦荡荡,平铺着。在黄褐色的泥迹中间,间或散布着由黑白或彩色丙烯颜料绘制的涂鸦,状若蝴蝶或爬虫,存身于那一小片湿润当中。该系列绘画或倚着墙角放置,或被悬挂在展墙正中,位置上的“随意”似乎对应着泥土中的“阴邪”之力,它体现为在任何一掊土都能长出人类无法控制的情节来。杨心广用白色丙烯放大昆虫和小兽攀爬的痕迹(《春风1号》,2020),锁定原本私密的、隐匿的、微妙的小动作,这无疑是对上述力量的致敬,同时也是对其的一次模拟“降维打击”:生命的运动轨道落入平面,一览无余。

    同样,“勇士”系列也让人忍不住产生一连串拟人化的联想和比喻:有如火焰般的芦苇,浑身长满种子到处播撒的臭蒿,有点“反动”的刺头苍耳,翩跹蝴蝶般的牵牛花,不屑于着陆的蒲公英,以及随处“游击”的风滚草等等。它们被半透明乳液状的水性封闭漆包裹着,与拧转成藤蔓般的钢筋条互相缠绕,共同构成一个个独立的造型体。将钢筋弯折成绕指柔代表了一种对压抑的释放,一种情绪的宣泄。正如这些野生的植物被定性为“杂草”,其中没有任何讨论余地,是一种来自人类的单方面判决,也是拥有命名权力的生物对维护生存需求的生物的一种阶级裁断。

    在一个特定社会中,人类以外的物种的社会和政治地位需要被同等考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