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元素小说
MACA美凯龙艺术中心 | Macalline Center of Art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06北一街
2023.11.05 - 2024.02.05
受意大利化学家/作家普利莫·莱维(Primo Levi)借化学元素隐喻和回顾二战期间自身经历的著名小说《元素周期表》启发,MACA美凯龙艺术中心的展览“元素小说”以自然元素为线索,串联起了一系列批判性的社会叙事,在一个对消费主义和工业资本主义日益不信任的时代里,对现存的种种不公正和不安定因素提出了叩问和反思。参展作品倾向于摒弃机器驱动的精确性和批量生产的商业主义,转而强调一种以有机形状为基础的自然的、有节奏的美学。
在2014年的影像作品《追求闪亮》中,奥托邦戈·恩坎加(Otobong Nkanga)通过描绘云母矿石的开采和加工,呈现了“闪亮”(bling)一词背后的矛盾意涵:一方面作为财富、美貌、成功的象征成为现代人追逐的对象,另一方面指向殖民主义与采掘资本主义对自然资源的剥削史。黑色皮肤的女演员手捧亮闪闪的金属颗粒,将其抛向空中,金粉瞬间覆盖了她全身,同时她的嘴角露出神秘的笑容,仿佛闪亮的物质满足了她毕生追求,此时屏幕上出现两个单词:landscape(景观)、value(价值)。
乌苏拉·比尔曼和莫·迪纳(Ursula Biemann & Mo Diener)的影像作品《百分之二十一》(2016)在人体的组成成分与宇宙元素,烹饪时的沸腾与行星爆炸之间建立了某种平行类比关系。影片在关于大气化学构成的描述与森林里一名表演者独特而怪异的行为之间来回切换。这名表演者用量杯、试管和托盘等化学实验器皿将浆果、蔬菜及液体等原料反复混合、提纯、过滤、煮沸。她身上挂的导管仿佛联通并显示着她身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循环,而她正专心进行的这场“元素烹饪实验”也似乎在从另一种尺度提示全球变暖影响下大气成分变化与人类生存条件变化之间的紧密关联。
与前两者相对,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1958年受法国工业集团Pechiney委托创作的宣传片《苯乙烯之歌》(1958)用简约的剪辑手段和明亮的视觉语言,描述了塑料在产业链中被制造、生产和使用的场面,将艺术化的表达置于苯乙烯生产及使用问题之上,让资本主义的生产链成为生产本身,如今看来,几乎让人感觉到一种一去不复返的乐观。
自然元素也给了艺术家与地球亿万年时间长度比肩的勇气。展望的《素园造石机——一小时等于一亿年》(2010)建造了一个半自动、半人工操控的造石机,模拟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气候要素,在一个小时内制造出自然界亿万年才能形成的山石结构。从山石加速的制作过程,到转瞬即逝的观看与互动,再到最后孤独的贮存,这暗合了人类世所有物种存在的周期。与之相仿,郭城的声音装置《倒数NO.1》(2023)将缓慢的倒计时音藏在堆着沥青的木质拖车上,也许传达了地球终有一天会消亡的警示。一切形式都将坍塌或还原为基本元素。
“元素小说”从总体上看,可以说是一部“乌托邦小说”。它试图通过批判反思和美学建构——如策展人所述,重新发明一种“元素诗学”——来抵制甚至克服工业资本主义和商业主义所塑造的物质世界。这无疑是一个宏伟的愿望,但和所有宏伟的愿望一样,缺少对在地现实的关照,原初的愿景很容易变成一种口号。这也是为什么不少看似处理前沿议题的国际性展览往往给人一种软弱无力、高姿态和高门槛的印象。从抽象到具体,也许不能仅凭“信仰的跳跃”。
文/ 张营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