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布赫洛 | Benjamin H. D. Buchloh

  • 两个德国的艺术

    时至今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已六十周年了,而柏林墙的倒塌也恰好有二十年,西方世界还在为社会主义德国的崩溃而幸灾乐祸着,在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里,斯特凡妮•拜伦(Stephanie Barron)和艾卡特•吉伦(Eckhart Gillen)在洛杉矶艺术博物馆组织了一场重要的展览《两个德国的艺术/冷战文化》,此次展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契机,将一直盘旋在德国不同土地上的两种民主战后史重新纳入了思考体系之中。

    《两个德国的艺术》展示了1945年到1989年期间分裂的德国两种几乎完全相反的文化创作态势,它试图史诗般(有时看来不免有些愚蠢)地呈现出一种具有平衡性的记录。当对灾难与悲剧进行追踪溯源时,平衡就成为最难以处理的一种手法。博物馆现代艺术的首席策展人拜伦在这方面则一直有屡有佳绩:当前的展览,可以说是她的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第一部是1991年的《衰落的艺术:纳粹德国先锋的命运》,这场展览是对1937年慕尼黑“Entartete Kunst”展览的重构;接着是1997年的《流亡与迁移:从希特勒开始的艺术家的外逃》,两场展览都在洛杉矶艺术博物馆举行,而且和眼下的展览一样,画册的内容都非常详尽且相当有用(最新的这个是与萨拜因•艾克曼(Sabine Eckmann圣路易斯Mildred Lane Kemper艺术博物馆馆长))一起合作完成的,这些画册,对于任何在这个领域工作的人来说,都是非常有效的参考资料。

  • 格拉德‧李希特的抽象作品

    泰特现代美术馆广受称赞的回顾展“格哈德•里希特:全貌”2月12日来到柏林新国家画廊。三天前,这位德高望重的德国画家刚刚度过了他的八十岁生日。借此机会,艺术史学家本杰明•布赫洛(Benjamin H. D. Buchloh)联系里希特最新创作对抽象、装饰以及偶然性等主题进行了一番反思和梳理。

    1

    即便格哈德•里希特1966年创作的第一批抽象画中的早期作品《十种颜色》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抽象画,因为它还是色表的复制品,画面内容跟五金店或商业和工业用颜料商平常销售没什么区别。因此,这件作品自动和杜尚1918年的作品《Tu m’》里对色谱的主张站到了一起——在这件作品里,颜色对物理、肉体、音乐和精神能力的激发作用被全部消除——至少在当时看起来是如此。

    2

    颜色于是被宣称为另一种工业现成品,和五金商店里陈列的物件并无二致,自杜尚起,这里就在逐渐兴起的交换价值极权主义体制下给予了使用价值一种寓言式的补偿。于是对于里希特而言,房屋涂料色卡(美国画家吉姆•戴恩1963年在“红魔”牌瓷漆色卡中再次发现了它)指向了这一失落的维度,与此同时,它也让自身跟一战后抽象色彩所承诺的那些乌托邦幻想拉开了距离,二战之后这些幻想再次被提出,彼时罗斯科等画家给观众带去了色彩慰籍。

    3

    抽象表现主义重新赋予颜色心理和精神内涵的意图必然要遭到更年轻一代的美国艺术家(艾尔斯沃斯•凯利、罗伯特•劳申伯格、贾斯珀•琼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