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洋

  • 影像 FILM & VIDEO 2014.08.16

    城乡马可波罗综合症

    “像马可波罗这样的人物,是一个用亲身经历去理解其他文化的先锋,但是他沟通两种文化的机遇已经被来自双方,尤其是来自他的猜疑消解了。”——《马可波罗综合症——关于艺术和欧洲中心主义的若干问题》,莫斯奎拉(Gerardo Mosquera)

    新时代的马可波罗下乡了,20世纪晚期的城市化浪潮将他们推搡到乡村中。这个庞大的运动使中国划分为广阔的人烟稀少的乡村和密集拥挤的都市。都市马可波罗们带着高效的、科学主义的镜头进入乡村,对它进行拍摄、窥探、颂扬或批判。

    鬼叔中就是这样一位马可波罗,此次培田乡土影像展中播放了他的几部风土短片,内容涉及游傩、采菇和花鼓。鬼叔中以最原始的DV手法纪录了乡村的二三件平常事。平淡的拍摄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沉思和提问:对乡土的纯粹影像纪录究竟意味着什么——一次偶发的解放乡土的行为,还是即兴的、无意义的窥探,亦或是用镜头对乡土进行二次异化?

    零星的到场观众中有数位对鬼叔中的创作目的存在质疑,但鬼叔中阻断了这类质疑,他认为,观众应当更开放的去看待作品,而不是像观看连续剧那样。这激起更多的对抗情绪——观众认为,电影,即便是具有实验性质的纪录片,理应是一种大众媒介。

    马可波罗2号与鬼叔中形成了鲜明对比,李一凡导演的《乡村档案:龙王村2006影像文件》已经为自己贴上了乡村影像档案的标签。作者的目的是完成一部“除去了所有修辞的流水账”,力图选取“非常接近中国西部乡村最大平均值的样本”。大众显然沉浸在他所营造的逼仄、平缓、沉闷的影像世界里,并陷入到一种惯性的沉思中。影片实际上并不是零视角的,它的手法和素材充满选择、意味和思辨。

  • 影像 FILM & VIDEO 2014.07.15

    未除魅的缝隙:北美之光第八夜

    作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保留节目,“举重若轻”艺术电影展已经推出到第四季,它促使我们思考生活与电影之间的吊诡。策展人王磊将“北美之光”——第四季的主题——视为认识一个不同的北美社会的切入口,在第八夜放映的三部纪录片之后显然隐藏着一个母题:北美社会及其边缘群体的文化冲突。

    在被都市分离的生活中,深刻的挫败推动了印第安社群的重聚,以及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回溯。在纪录片《城市年长者》(Urban Elder)中,获得印第安长者Vern Harper救赎的青年向众人诉说自己的体悟——城市是一个不洁净的、不安全的、充满诱惑的场所,城市使你割裂、迷失、误入歧途,追求那些错误的道路。

    《城市年长者》追随Vern Harper的视角,纪录他如何建立温馨的收容所,追溯印第安的传统精神及其仪式,在监狱帮助罪犯实现心灵解脱。我们无法确认,万恶之源究竟是城市还是犯罪者自身?印第安传统面对陌生的都市文明如何生效?纪录片冷静的观看这次心灵告解,它面对政治困境:已经被命运抛入城市缝隙的印第安群落,如果不将城市视为一种恶的来源,他们的传统文化就将丧失在城市中进行传播的合法性。

    《寻根之旅》(Foster Child)充分的表达了这一内在冲突。两种身份,两种文化,两个语境纠缠在孤儿吉尔•卡迪诺(Gil

  • 2011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根据主策展人泰伦斯·瑞莱(Terence Riley)的构想,城市创造被理解为一个发生循环(而不是一个阐释学循环)——如卢浮宫创造巴黎,巴黎创造卢浮宫。褐砂石创造了曼哈顿,日本的町屋创造了京都,反之亦然。泰伦斯·瑞莱受到文化生态学理论的启示,构想出城市与建筑之间的正向反馈。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作为文化生态学理论中的风靡之作,以不同于社会进化论的方式阐释了欧亚大陆文明的扩张史。这一视角指出:是社会与环境之间的正反馈循环——而不是道德、智力或其它单一的神秘因素——强有力的扩大了文明间的差异。泰伦斯认为,在正反馈基础上建筑与城市间的发生循环才成为可能。

    现代性以及自然环境的突变,制造了蚁族、难民、城市赤贫阶层、浪荡子以及边缘化的各种身份阶层,但并未产生与资源稀缺相协调的空间及文化,这些边缘化个体成为了淤积在都市中的困扰。

    作为一个复杂的隐喻装置,《给我避难所!智利》对紧急状态中的空间及文化心理进行重构,项目关注濒危的智利文化遗产以及在文化上根植于智利的城市和景观。《再生,巴林王国》将残留在巴林海岸线的三间渔屋原地拆解,并将它们搬到展览现场。这些破碎的单元组织了下午五点茶叙和西洋双陆棋游戏聚会,作为召回休闲海岸空间的乐趣的小尝试。

    《再生砖计划》起源于对地震废料的自救性应用——用破碎的废墟材料作为骨料,搀和秸秆纤维、水泥,用于灾区重建,这一计划隐喻了废弃材料

  • 采访 INTERVIEWS 2012.01.31

    微时空的乌托邦

    “99人书库”项目始于2009年6月20日,发起于深圳,后实践于全国。它是一个民间发起、不隶属于任何商业或官方机构的非盈利性公共空间。通过跨城市邀请对创意文化怀有持续兴趣与独特见解的99个伙伴,每人携带一个主题下的100本书零租金入驻99人书库,成为每个小型书店(书架)的主人。在这基础之上,设有售卖平台、阅读平台、交流平台、推荐平台、创意试验平台和公益实践平台——“30天就倒闭书店”是99人书库最近创作的一个行为装置活动。

    由非盈利文艺组织“99人书库”的创办者坚果兄弟以及其他成员发起的“30天就倒闭书店”,最初打算做成一个行为装置展览——开一家有趣的书店,书店以人文社科类的书籍为主,兼营各种创意产品及想法。在30天时间里邀请30位爱书的朋友分别做一天的书店店长,并各自提出一个问题,与进入书店的人随意探讨。书店将同时举办1场小型文本展《我想》和小型装置《中国功夫》,以及周末的沙龙、观影等活动。这次活动从2011年10月24日至11月22日在深圳华侨城的OCT创意园南区雅库艺术空间进行。

    坚果兄弟的本意是对民营独立书店的生存状态进行思考,根据策划者的叙述,从2007年到2009年,中国有一万多家书店倒闭;过去10年中,中国有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我们是否还需要实体书店,或者终将有一天这种曾被我们钟爱的生活方式将濒临灭绝?策划者提出了“欢•迎•光•临,促•进•倒•闭”这一口号,以轻微的揶揄应对冷酷的现实。这次乌托邦行动使深圳诞生一家只存活30天的书店,而这一不断进展中的死亡倒计时成为了行为装置的背景,它作为对当代书写文化衰落的一个隐喻,不断的敲打每一个参与者并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模式。

  • 安塞尔•亚当斯经典影像展

    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1902年2月2日-1984年4月22日,美国摄影师,生于旧金山。他14岁时弹钢琴操劳过度,由于对约塞密提(Yosemite)以及他的舅父所送的照相机的热爱,转而成为这片新大陆的拓荒者。亚当斯加入的F64这个摄影组织的信条几乎可谓是艺术的清教伦理,信仰F64这细小的光圈能够带来精致细腻的影调并将此目标置于价值链的较高层次。安塞尔自创的区域曝光理论也成为影调控制方面的奠基性理论。“纯影派”的诞生无疑是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独立于光韵艺术(Aura)的一个重要事件。类比于美利坚合众国脱离了大不列颠母体,独立行事并在文化上别开生面。

    此次在浙江美术馆举行的安塞尔亚当斯典藏展促人追忆往昔的黄金,但抚今追昔也揭露了艺术史的巨大断层。当代艺术正在日益朝着展示价值的方向狂奔不止,艺术作为凝视审美的价值早已衰落。但在50年前的亚当斯的黑白摄影作品中,我们惊奇的发现在表面的独立之下,深厚的传统艺术谱系的存在与呼吸。《路边》这幅摄影使人重新回到古典风景艺术,希施金与丢勒笔下的《野草》程式在此浮现,被程式的邻近性与主题的连续性召唤到场。《果树林》使人发现梵高,《红衫林》使人误认为是希施金的未作之画。我们甚至能从他的关注自然界抽象形式的作品《忏悔地》以及《风雪中的橡树》中发现惠斯勒以及安德鲁怀斯的影子。

    本雅明在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谈到新艺术出现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