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文字速度
2006年,艺术史学家、评论家Claire Bishop在伦敦Frieze艺术博览会主持讨论时说,近年来,现场专题讨论会已经取代表演艺术,成为“真实性”的家园。矛盾的是,她的这番话更加凸显出讨论会模式的表演性质,让人觉得Bishop似乎早就意识到,发言人口齿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做法其实非常戏剧化——尤其当我们讨论的现场活动作为艺术博览会赤裸裸交易性质的补充而存在时。参加学术研讨会上的此类讨论通常都叫人抓狂,没有跟艺术的直接接触,上来的全拿着写好的稿子照着念——听着还不如读着轻松,或者只好过一点点——精心准备的演讲一个接一个,最后再来一段排练完备的高难度问答。也许只有当发言人不幸地暴露出自身已无力“表演”时,“真实性”才有所显现。不管怎样,这类场合通常都无法实现其“关系”潜力,而双方彼此的在场也被贬低到毫无价值。
机构会议中,艺术和生活的界线出现了不经意的模糊。很明显,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我们的文字速度”挺身而出。活动宣传词写得非常勇敢:一场“媒体流行歌剧”,一张“教学概念专辑”和一座“话语实验室”。这场所谓的“研讨会”于今春的一个周末在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和媒体技术中心(Zentrum für Kunst und Medientechnologie)的讲堂和媒体厅举行。主办方ZKM与芝加哥大学、洛杉矶格蒂研究所(Getty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