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匡特 | James Quandt

  • 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

    贾樟柯,新中国的时代记录者,行吟诗人,在他那充满浓郁诗意的影片中,是市场“改革”所带来的迷乱与焦虑,他的作品,捕捉了中国奇迹背后被忽视的一切:淹没的村庄,污染的天空,破灭的理想。在2004年的作品《世界》里,华丽美观的地球村,化身为北京城外的一座鲍德里亚式主题公园,一个旅游观光的景点,这个具有隐喻性的巨大“秀场”,正试图将人们的注意力,从集体主义的急剧转型所产生的巨大社会代价中逐渐分散开来。

    贾最新的影片《二十四城记》将于六月五日在纽约上映。这部影片讲述了一座曾经辉煌的国营工厂的衰落颓败,预示了中国又一批失业群体的茫然无从(讽刺的是,今年是农历的牛年,牛象征着勤劳)。贾通过一座1958建于成都的军工厂420厂的拆迁,表现了官方对历史的涂抹、消解,正如在上部经典之作《三峡好人》所体现的一样,三峡大坝的修建,将过去一一淹没,而这座社会主义大厂,也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不得不让位于一座新开发的、与片名同名的豪华楼盘----二十四城记。无论是对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牢靠稳定的生活和共同价值的怀念,还是对贪婪无序的市场经济的藐视,在贾的影片里,这家国营工厂俨然已成为一座消失的乌托邦。导演从对老工人们进行的130个访谈中,选取了五段个人的回忆,组成一组群像,一个对那个隐秘而自给自足的世界的集体回忆,这个世界无关乎它所处的城市,有着其自身独特的构成:这里有着自己的宿舍、电影院和游泳池这样的设施。

  • 法国导演艾瑞克•侯麦

    法国电影人艾瑞克•侯麦 (Eric Rohmer) 今年一月十一日去世,享年八十九岁,晚年的时光里,清瘦干练的侯麦,看上去俨然一位詹森教修士。清癯、冷峻的外表下,一双洞悉世事的眼睛,透出蓝色的智慧之光,在整个电影创作生涯中,侯麦以理性、含蓄的影像风格而广为人知。在新浪潮的推动者里,侯麦属于较年长的一位,比特吕福和戈达尔要早十年出生,称得上是新浪潮的传奇人物,其作品拒绝流行的美学和政治潮流,坚持自己纯粹的创作方向---对情爱的游戏进行嘲讽揶揄。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里,侯麦在主题和风格上,一直都不够激进,审慎中庸,他的作品似乎对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漠不关心,而对此他非常坚持,或者说极为保守,这位极简主义大师、平凡哲学家用艺术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他的中产阶级小天地,究竟如何评价侯麦的艺术,主要在于我们从何角度去看待它,侯麦自己曾表示过:艺术家的作用就是要编排愉悦。从第一部长片《狮子星座》(The Sign of Leo, 1963)燠热的八月街头,到最后一部作品《爱情誓言》(The Romance of Astrea and Celadon) 里十五世纪高卢秀美的世外桃源,明丽的布景安排,体现了他协调一致的创作方法,而人们却常常误会为矛盾而不合理。导演在关注点上的精确压缩,在风格和视野上有意为之的限制,形成了对社会充分而透彻的观察,以及精心编排下的赏心悦目。

    与他的新浪潮战友们相比,侯麦并

  • 悲伤之歌: 萨蒂亚吉特·雷伊(SATYAJIT RAY) 的“阿普三部曲”

    1992年,在萨蒂亚吉特·雷伊(Satyajit Ray)去世后不久,由这位孟加拉电影大师拍摄的、被公认为世界电影巅峰之作的“阿普三部曲”(Apu triology, 1955-59)的相关珍贵素材和资料被汇集于伦敦,为这三部影片的修复工作做准备。然而1993年7月电影洗印间发生火灾,致使这些原始底片遭受不同程度损坏,修复工作随即暂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CC标准收藏公司(Criterion Collection)与洛杉矶学院电影资料馆(Academy Film Archive)开始合作、探寻修复三部曲的可能性。经过多年的密集研究和随之艰难的实体修复过程、以及对残损底片的数码扫描(必要时辅以档案拷贝),双面神电影公司(Janus Films)即将在这个月发行这组经过精心修复、奇迹般复生了的“阿普三部曲”。

    为庆祝这一重要时刻,《艺术论坛》邀请曾为2014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策划过雷伊电影回顾展的电影节经典影片展(TIFF Cinematheque)策划人——詹姆斯·昆迪特(James Quandt),为我们在“阿普三部曲”完成半世纪后的今天,谈谈这三部影片在雷伊全部作品中的地位。我们也很荣幸地为大家带来了一篇过去从未发表过的、对萨蒂亚吉特·雷伊的采访稿(最近才被我们意外地在档案文件里发现)。采访由《艺术论坛》出版人安东尼·科纳(Anth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