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athan Rosenbaum

  • 太阳照常落下: 大岛渚的电影

    编者按:2008年,纽约电影节最为引人注目的环节,是日本激进电影人大岛渚完整的回顾展。本月,在纽约Walter Read影院的“大岛渚的王国”电影回顾展很快拉开帷幕,在此,我们邀请了电影评论家Jonathan Rosenbaum为杂志撰文,将这位也许是史上最无可比拟的日本电影大师展现在我们面前。

    说起日本战后的重要电影人,大岛渚可谓是其中最为激烈、决绝的一位。1958年,26岁的大岛渚执导了首部影片,在接下来的艺术生涯中,共创作了23部风格迥异的影片。做为日本新浪潮的一名干将,大岛渚在六七十年代,于国际影坛上声名鹊起,他也是新浪潮这群先锋中,最有名却最不被人理解的一位。说起他全部作品的数量,西方人所不知道的差不多有这么些:大约是四分之一的剧情片和20部为电视台所拍摄的另类的纪录片,要想归纳总结他的全部作品,是不大可能的。

    若想了解大岛渚如何定位自己,感兴趣者应该看看他1994年为英国电影协会摄制的92分钟纪录片《日本电影一百年》。他接受这项任务,也是很戏剧化的,他毫不掩饰自己对日本电影的憎恨,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影片。在1970年《电影笔记》的一个重要访谈中,他跟采访者说,欧洲人是因为日本电影中那种规整的美丽而对其大加赞美,他们应该多多关注电影的内容才是。而且,那些评论家只是最近才知道黑泽明和沟口健二的,他们尚没发现小津和成濑。而大岛渚则是发现了他们四个。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后,这位左派人士在《日本电影一百年》中,稍微收敛了一些,即使他只将小津,沟口和黑泽明分别限于《我出生了

  • 雅克·里维特(Jacques Rivette)(1928–2016)

    雅克·里维特(Jacques Rivette)虽然是《电影手册》的影评人中首位拍摄电影的人(他的首部短片产生于1949年),但他却并未像他的同伴克劳德·夏布洛尔、让-吕克·戈达尔、埃里克·侯麦、弗朗索瓦·特吕弗那样进入艺术殿堂受人膜拜,而是一路延续了“邪典”的个人风格。里维特的创作生涯频频被一连串不成功的开局、延迟和障碍所打断,直至2009年,他在阿尔茨海默症发作后戛然停止了工作。六年后,里维特于今年一月去世。而他留下的作品确已然不朽。

    雅克·里维特的创作生涯通常被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尽管两者间并不存在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对于那些熟悉里维特或是像我这样与他偶然有过交情的人来说,我们或许很难钟情于他的第一部分作品而不略感内疚。

    这两个阶段的共同点是雅克·里维特对场面调度(mise-en-scène)的把握,以及集体创作过程与独立的剧本创作和剪辑过程之间持续存在的微妙张力。里维特的集体创作过程多在即兴的方式中被进一步加强——与演员、幕前或幕后的音乐家(的互动),开拍前写下的对话(由演员或编剧现场产生)——而独立自主的情节构建和剪辑工作则效法了戈达尔式将“偶然”(chance)转化为“必然”(destiny)的模式。里维特的每一部影片都对把各个成分辩证地聚合于一点这一过程提出了略微不同的方法,不断更新着导演在其中的身份。不过,这种协作性与独立性并存的显像却并非偶然“炼就”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