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闻 DIARY

“十五年意味着痒了两次”

左: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创办人、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右:颁奖仪式现场.

“很高兴大家都来了!”十五足岁的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创办人、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Uli Sigg)先生言辞朴素却很动容。此时南浦大桥脚下的“电厂”大咖云集,群贤毕至,瑞士驻沪总领事史伦博先生(Heinrich Schellenberg),上海当代艺术馆博物馆(PSA)馆长龚彦,CCAA总监刘栗溧,香港M+美术馆国际策展顾问李立伟(Lars Nittve),批评家栗宪庭,策展人李振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香港M+美术馆高级策展人皮力等等中国当代艺术界的扛鼎之士相继入座,好戏即将拉开帷幕。

“如果说有七年之痒的话,那么十五年意味着痒了两次。”回忆起“但有机会不挑剔”的边缘时期,艺术家曹斐如是感受这十五年。虽说正值参与当代艺术的渠道何止“越来越多”的盛开之年,但由“半地下”状态开端的CCAA所经历的十五载春秋,也许正如希客所言,“对中国当代艺术来说漫长却适度,足够交待得过去了。”至少,4月27日的上海踩入了春雨萧萧的节气,令情绪懊糟却容许感怀。

下午4点半,发布会现场的气氛已伴着曝光的微信逐渐浓郁起来。红底黑字“CCAA15” 前,有着中国古典艺术收藏及工商管理背景的总监刘栗溧女士以主持人身份陈辞: 概括宏大的十五年信息,关键词是公平、独立、学术;方向则是CCAA一贯秉持的“International”的深化;未来内容被形象地构筑为“三角形”——评奖、文献、沙龙 。“2011年,北京评委会的成立和落地,乃CCAA ‘郑重回归中国的纪念’。”刘女士十分得体的将“15位艺术家+6位评论家”的重新策划作为理念,与希克先生2012年向香港M+美术馆捐赠的一千多件收藏的举动关联起来。

左:2007年CCAA艺术评论奖获得者姚嘉善,香港M+美术馆国际策展顾问李立伟以及香港M+美术馆高级策展人皮力;右:艺术家封岩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

从具有国际声誉的策展人哈罗德.塞曼(Harald Szeemann)起始,再到栗宪庭侯瀚如,众多仁人志士都陆续推动过CCAA的发展。曾任总监的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在1998年曾担任过筹措200名候选人的大任,如今维持亲切面容的她感慨半年的筹备岁月,追忆道:“当年的艺术家们没有手机,但联系与了解却比如今要深入、生动。”而“99年决定离开热闹的本土艺术思潮”的栗老师,特地声明:接受此次策划邀请的出发点,在于“非策划理念”的团队——设计师、艺术家、策展人的协同工作。他继而补充道,为文献性质的梳理“要特别感谢李振华先生大量的实际工作!”

近年尤其高频率活跃于国内当代视野的策展人李振华,注重礼仪地感谢了刘栗溧女士、希客先生。他还特别提到对PSA作为官方艺术机构的感谢,以及“官方”与“非官方”再度融合的来之不易。 “感谢”好像刹不住车了,资本充分参与的大环境下,方方面面的感谢自然是不可少的。有关“CCAA15年的所有作品分别来自收藏家管艺、画廊和艺术家本人及独立机构”的注解,大约是提醒奖项的“非赢利”性质。不过,大家对于“非赢利”并不感到困惑,而是打不起精神,这倒是十足的本土状况。

有趣的是,谦逊的希克把CCAA描述成中国当代艺术的 “运行工具”。何为“工具”?关注中国当代艺术良久的他,翌日聊到大使任内的趣闻,正适合解答:“中国官员在我的官邸看到从未见过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起初的反映是‘对中国政府似乎很不敬’,进而也开始了解、接纳并转而关怀了。”而当被问及CCAA是否存在核心的评判标准时,希克机智地指了指身边地几位(栗宪庭、李立伟 、李振华张庆红):“我们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在座的几位一定比更我清楚。” 摆出一副习惯性思考架势的老先生稳健地拿捏着“公平”。

左:批评家栗宪庭;右:“国际与中国的独立艺术评论”研讨会现场.

“和官方当代艺术机构PSA成立的契机投缘,是万分荣幸的”,刘栗溧女士进而接过话茬,不知这是否是对PSA馆长龚彦女士在发言辞里谈起了“早年作为艺术家,继而作为评委两次涉入CCAA”的感怀?刘女士又安慰道:“幸好龚彦馆长没能入选最佳艺术家,不然就没有这次合作的机会了。”

可以确信的是,同龚馆长一样,大家都对希克先生“投入的深度”与“个人魅力”抱之敬意与充分肯定。而伴随着如今在CCAA中起作用的核心词汇“international”,2007年增设“艺术评论奖”的举措显得及时而前瞻。反正首届艺术评论奖获得者姚嘉善,已经实实在在地确认了获奖对开展个人评论工作的份量。

“Open the door for us!”随着希克先生对诸位与会嘉宾的感谢,上台接受“荣誉证书”的获奖者们正撞上巨幅投影里的徐震。情境里恰到好处的意味,使得感怀于“缺席的在场”的人群纷纷摸出手机定格。“收获之年”的“没老板”恰好同样呼应了CCAA :“将2014纽约军械库‘聚焦中国’、刚刚开幕的‘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十五年’燃起的中国当代艺术热度带到秋天。”

浓缩在面积阔绰的PSA整个5层的CCAA 十五年展并不宏大,然而树状结构的视频文献陈列,以及精心挑选的作品的体量却恰到好处——不过大家在展厅前言处制造的各种簇拥、问候、握手、菲林、攀谈已经牵绊了去展厅的路线。 《去德国的展览有你吗?》 ,一件此刻不断出现在微信圈儿里的颜磊代表作,叫人印象深刻。如同2005年的小册子《 超级轻——颜磊的工作》里提到的,其创作那种“说了也白说”的劲儿,如今证明的确是感动过很多人。此时,细心读者激动地发现:展言名单有缺席者!作为替代的是枚红色的创可贴:“ If you don’t act ,The danger becomes stronger” ,边款入眼“ai某某”。 惋惜,牛X小动作的触动很快被“没心没肺”驱散,如今好像总有一股压强可以驱散一切。此时,语言方式相似与Ai的“特别评论家提名奖”得主崔灿灿,正于北京今日美术馆主持一档个人策划。

左:OCAT西安馆执行馆长凯伦•史密斯与姚嘉善;右: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

翌日的四档相关讲座引来了不少兴趣,因“写作的缺失”而尤其被提点的“国际与中国独立艺术评论”按时间顺序排在首位。令人苦恼的是晚宴后免不了小酌的朋友们心有余,睡不足,唯有打了鸡血的被采访者和采访者们,不放过午间饭点的分秒。同行们午后不断入座,皮力老师十分有经验地表示:“我们会少讲,多留出提问环节”。 最终,媒体合作伙伴CAC打造的“艺术文献与数据化”的论题,在李振华的主持下摆脱了回顾的单纯,到达实惠层面。然顺势也介绍了时下正将开启的一档大展。

此时,《艺术新闻》正及时送上最新消息和艺讯小册,艺术圈的同僚们正相互询问着5月香港巴塞尔博览会的行程。不对,之前还有“艺术北京”。深知“即便是好东西,吃多了会撑”的人们一边叨念着:“要积极!”

左:2002年CCAA最佳年轻艺术家获奖者孙原与彭禹;右:策展人李振华及夫人.

左:策展人、OC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馆执行馆长黄专与《艺术界》执行出版人曹丹;右:2002年CCAA最佳艺术家颜磊与唐人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郑林.

左:香格纳画廊负责人劳伦斯·何浦林及友人;右:维他命空间的张巍与收藏家余德耀.

左: Leo Xu Projects负责人许宇,2012年CCAA最佳年轻艺术家鄢醒,ART021创办人包一峰与《芭莎艺术》执行主编孙国胜(摄影:窦子) ;右:凤凰卫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艺术副总监周冰心与2008年CCAA最佳艺术家周铁海.

左:艺术家邱黯雄与香港白立方画廊总监周晓雯;右:艺术家倪有鱼与2011年CCAA艺术评论奖获得者朱朱.

左:2010年CCAA最佳艺术家段建宇;右:四方美术馆联合创始人陆寻与《艺术界》资深编辑孙冬冬.

左:北京艺门画廊总监马芝安,北京西班牙文化中心塞万提斯学院院长Inma González Puy与泰康空间推广总监窦子;右:上海当代艺术馆博物馆的张莉莉与策展人顾振清.

左:上海当代艺术馆策展人王慰慰与仁庐空间的SUMMER;右:时装设计师张达与《艺术世界》编辑王懿泉.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