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奥尔巴赫(1931-2024)
德裔英籍画家弗兰克·奥尔巴赫(Frank Auerbach)11月11日在伦敦去世。享年93岁。他与莱昂·科索夫(Leon Kossoff)、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和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同为伦敦画派成员,影响了塞西莉·布朗(Cecily Brown)、汤姆·菲利普斯(Tom Philips)和珍妮·萨维尔(Jenny Saville)等当代画家。
1931年4月29日,弗兰克·奥尔巴赫出生在柏林,父母都是犹太人。1939年,身为律师的父亲和曾是艺术系学生的母亲将他送去英国,而他们则留在了德国,1942年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离世。奥尔巴赫曾就读于肯特郡的私立学校,在那里他表现出了对艺术和戏剧的天赋。1948年至1952年,他就读于圣马丁艺术学院,1952年至1955年就读于皇家艺术学院。1947年至1953年,他在伦敦博罗理工学院(Borough Polytechnic Institute)师从漩涡主义画家大卫·邦伯格(David Bomberg)的课程,与科索夫成为同学。
从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后,奥尔巴赫先在中学任教,之后进入坎伯韦尔艺术学院(Camberwell School of Art),在那里他每周任教一天,一直到60年代中期。1956年,他在伦敦的Beaux Arts Gallery举办了首场个展,1965年转到Marlborough画廊。他六十多年来的创作主题如出一辙,画的都是恋人和朋友,以及他们在Mornington Crescent地铁站和他的工作室之间可能遇到的景色。
在奥尔巴赫长久以来的创作对象中,最重要的包括是比他年长许多的表姐格尔达·波姆(Gerda Boehm),她在奥尔巴赫离开中学后一直在生活上支持着他;他的妻子、皇家艺术学院的同学朱莉娅·沃尔斯滕霍尔姆(Julia Wolstenholme);他们的儿子雅各布(Jacob)等。他在50和60年代早期创作的许多油画作品颜色深沉,且颜料层多至画作沉重,难以悬挂。
事实上,奥尔巴赫的创作方法的确不同寻常,而且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因为他与画中人的关系如此亲密,他被一种要把画中人“画好”的冲动所驱使,经常围着他的创作对象转圈,喃喃自语——在他完成的作品中,画中人的形态甚至可能无法辨认出人形。如果他对一天的创作不满意,他会在傍晚时分把他的画板上的所有颜料刮得干干净净,第二天早上再重新涂上厚厚的颜料。例如1955年创作的《E.O.W.的头像》(Head of E.O.W.,1955)据说画了三百多次。
他的早期作品的昏暗色调和颜料层次不仅是心理困扰和战争创伤的表达,更是由于一个更实际的问题:灰暗的颜料比鲜艳的钴和铬色系颜料更便宜。但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调色板也增加了黄色、红色、绿色和蓝色。他的晚期作品色调鲜艳,涂色更加简约,曾经厚重的油彩波浪和缝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充满活力的笔触涂抹的更薄的颜料层。
1978年,奥尔巴赫在伦敦海沃德画廊举办了他的首次回顾展;1986年,他代表英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与西格玛·波尔克(Sigmar Polke)分享了当年的金狮奖。他的其他重要机构展览包括1986年在汉堡艺术协会举办的巡回展,以及1989年在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1991年在纽黑文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和1995年在伦敦国家美术馆举办的展览。2016年,泰特美术馆举办了他的大型回顾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