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PRINT 2014年11月

安妮・科利尔(Anne Collier),《切割(彩色)》,2009年,C-print, 45 3⁄4 × 55"。

安妮・科利尔(Anne Collier)

安妮・科利尔(Anne Collier),《切割(彩色)》,2009年,C-print, 45 3⁄4 × 55"。

过去十二年来,安妮・科利尔(Anne Collier)在其创作中成功保持了感性和观念元素间的平衡。她是通过创作承载着大量心理内涵的惯用图像作品来达到这种平衡的,其中包括:励志和自助指南,唱片封套,海报,风景,名人肖像。大概此次在巴德学院策展研究中心精挑细选之后漂亮呈现的概览展并不算一个完整的回顾展,尽管如此,通过展出的四十幅作品,这次展览的确提供了一个回顾科利尔从2002年起至今创作历程的好机会。通过观展,观众们可以发现艺术家巧妙地调动起我们的感官共鸣,哪怕她的正经的创作手法从来都让观者和作品之间的亲密交流得以完成。

此次概览展中最早的作品呈现了一组用真空文件夹装起来的磁带,磁带上写着人类基本感情的名称(《引言,恐惧,愤怒,绝望,负罪,希望,快乐,爱/结语》,2002-2014年)。诸如此类的自助书籍和流行心理学素材在科利尔的作品中以精神分析和新纪元工作手册(内页全部留白)以及基督教有声书籍的形式反复出现。艺术家从一开始就找准了自己独有的创作语言:她将收集到的素材在工作室中打光均匀且不带任何感情地拍摄下来,借此抹去素材带有的可能触动情感共鸣的元素。但久而久之,她对主题的处理方式开始发生变化,早期作品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七十年代西海岸的精神性氛围,大概由于艺术家在加州长大期间受到的潜移默化,慢慢地,这些过于明显的心理分析色彩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广泛和隐晦的参照系。

科利尔在创作上的突破点出现在2005年,那一年,她搬到纽约,开始拍摄从跳蚤市场、旧货店、和网上淘来的素材。这之后,她早前创作中那些讨巧的元素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神秘和复杂的气质。老流行乐唱片是她图像创作研究中重要的素材。在她不少作品中,若干唱片堆叠起来靠在工作室的白墙上,灰色或者黑色的地板在每张图片底部三不之一处形成一条水平线。在《两个梦露》(Double Marilyn, 2007)里,科利尔重复拍摄了梦露1976年的罕见唱片封面——不难看出是对安迪·沃霍尔的致敬——该作品代表了艺术家创作上的突破和转折:对于影像作品的重摄成为她的创作主题,就拿这个作品来说,因为对唱片封套的重摄成为了一个与其物质支持体不可分的整体;重摄呈现出早在她自身拍摄行为之前就存在挪用和再创作的接力;此外,不可忽视的还有这些图像所唤起的忧郁的内省。

当然,科利尔最著名的还是她作为镜头下和面对镜头的女性特质的记录者身份,她是“带着相机的女人”的摄影师,此次展览展出了她在这一创作模式下的若干佳作。比如《带相机的女人(双连图)》 (Woman with a camera[Diptych],2006)重摄了两张电影宣传照——一张彩色一张黑白——照片中是手持尼康相机的女演员菲·唐纳威(Faye Dunaway),她是1978年恐怖电影《劳拉・马斯之眼》(Eyes of Laura Mars)的女主角。这部电影后来在科利尔2009年的幻灯投影作品《带相机的女人(35豪米)》(Woman with a Camera)中又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过一次,该作品在这次展览中亦有出现。除此之外,科利尔也从摄影杂志及其内页广告、明信片、精美的装饰性画册中搜集女性和相机的形象进行创作。这些作品往往被视为继承了“图像一代”女性艺术家对再现表征的批判。然而,即便科利尔不忌讳暗示自己对“图像一代”的情感认同——《五月/六月刊,2009(辛迪·舍尔曼,马克·塞利格)》(May/June Issue, 2009[Cindy Sherman, Mark Serlinger],2009)就重拍了以辛迪·舍尔曼为封面人物的《L’uomo Vogue》杂志——她的作品最终也很难被直接归入辛迪·舍尔曼、莎拉·查斯沃斯(Sarah Charlesworth) 和劳瑞·西蒙(Laurel Simmon)这一代艺术家的谱系。

如此一来,相比于挪用,科利尔的作品更侧重于重复。这一倾向在展览中所有拍摄对象成对出现的作品上都有暗示(其中最调皮的可能是2012年的《衬纸#1》和《衬纸#2(裸露的风景,Arnie Hendin)》,两张照片都被一对松垂的乳房占满了)。用科利尔自己的话说,此类重复发生在她“法医”式的视角审视之下。对科利尔来说,照相机并不是人类肉眼的延伸,而是意味着机械的、与个人无关的镜头插入到观看行为之中,以此驳斥相机能够完美地让人们的观察视野有机扩大的人文主义论断。也许正因如此,她的那些“带相机的女人”才显得那么奇怪,仿佛人与器械的冷峻拼接。在展览中还能看到一系列可以称之为“讲坛式美学”(rostrum aesthetic)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将她的相机垂直向下对准素材——打开的书或摊开的海报,底下是她中性色彩的工作台——这种非常规视角的选择将距离插入到艺术家和创作对象之间,同时允许观者能近距离地用近乎解剖学的精度观看作品。当拍摄对象是艺术家自己的眼睛时,比如2009年的两件作品《显影盘#2(灰)》或《切割(彩色)》,这种表现手法则引起观者的不安。此次展览倒是有意弱化了对于这些容易引起观者不安的作品的呈现,但整体上还是充分展现了科利尔创作中独特的情感表达,她的作品既能自然调动起我们的情感认同,同时又在着力斩断这种共鸣。

本展览将于2014年11月22日-2015年3月8日巡回至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2015年4月2日-7月15日至阿斯本美术馆;2015年秋季至加拿大安大略美术馆。

汤姆•麦克多诺 (Tom McDonough)是哈佛大学视觉与环境研究科客座副教授。

译/ 龙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