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伟
“面相学”,尽管看似可疑的伪科学,但其中的论断的确是基于一套固定的标准。中国语境里的说法是,形体特征比如头部形状能揭示人的命运走向。在北京麦勒画廊798空间举办的“面相之谜”一展中,王兴伟透过他身边环境的多重场景和人物反思了“命定”(predetermination)的含义:家人、朋友、名誉受损的政治人物——他们各自的命运都被暗藏在艺术家带有隐喻意味的戏仿中。比如,四联画《中午休息》(2017-19)用戏剧化的手法呈现了一组取自“抗日神剧”的群像。日本士兵们近乎滑稽的茫然姿态让他们显得很不正经;而茅草堆前,两个男人在太阳下背靠背颓坐着。他们的穿着和姿势让人想起汉奸讽刺画,而两人样貌又分别像极了王兴伟本人和艺术家艾未未,后者曾因王兴伟参加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群展一事与之发生过公开争执。其他作品例如《负心汉》(2017)则充分展现了王兴伟从视觉修辞和主题中提炼出讽刺故事与悖论叙事的能力,正如面相师可以从符号化的外貌特征中找到一个人的内心性格线索。
“面相之谜”举办同时,艺术家另一场题为“沈阳之夜”的个展在麦勒画廊原草场地空间同期举行。这里展出的两幅绘画作品取景自90年代初的沈阳,彼时彼地对艺术家和他的朋友们而言都至关重要。《沈阳之夜》(2018)在构图思路上神似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的《自由领导人民》(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1830),为四个人物形象编排了各自不同的命运走向。画中一名与艺术家本人长相相似的男子赤裸上半身,双手抓着和齐腰高的长旗帜。他看起来坚定不移,尽管正站在高压电箱下。旗帜另一端,一胖一瘦的两名男子站在“禁止掉头”的指示牌旁边(“不许掉头”同时也是198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中国现代艺术展”的代表标志,而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该次展览被一些人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开端)。这两人赤裸上身背对观者,面朝高架桥洞,桥后是一座酷似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的宏伟的社会主义风格建筑。如此姿态或许在暗示两人并不情愿身处此景,或是根本无法与其共情。同时,在画面中央,艺术家的朋友冯晓光坐在地上,倚着一块路障,右手搭着凸起的裆部,绝望地看着画面前景中被丢弃在路上的白旗,暗示失败。
在《吴涛之死No.3》(2019)这幅作品中,正如题目所示,王兴伟回到密友去世这一主题。画面里,一度前途无限的艺术家吴涛在极度不自然的姿势中去世,他蜷着膝跪在一张小床上,脸埋在毯子里,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房间。尸体上方挂着两幅他自己的画作,一幅毕加索风格的哭泣肖像,一幅模糊的城市风景,共同纪念着这位不幸的年轻人。
王兴伟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积累了一系列丰富的视觉修辞手法和主题,指涉民间故事、古典绘画传统,以及见证当下生活的个人经历。但他在使用这些素材时成功避免了主观臆断。相比用表现或抽象手法升华情感与道德困境,他更愿意投身于现实主义和讽喻。一如“面相学”所说:调动视觉线索,超越显而易见,打开阐释的可能范围。
译/ 梁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