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PRINT 2020年12月

谢淑妮,“与事者与事”,2020,展览现场.

谢淑妮

M+展亭 | M+ Pavilion

谢淑妮,“与事者与事”,2020,展览现场.

谢淑妮的个展“与事者与事”如同一个巨兽:从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的红砖房迁移到香港M+展亭光滑的后现代空间,它正在缓慢变形、适应着新的环境。在M+的展览空间中,这个庞然大物用夹带着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声音和木质肢体上皮孔的凝视“迎接”着观众,它的触角探索着空间的天花和地面、它肢体的关节则吐出着3D打印的塑料丝线。巨兽的身体主部,是一件名为《Negotiated Differences》(2019-2020)的装置——它所延伸出的肢体在空间中静谧地爬行,手臂扫过天花板上的管道、感受着新空间里的张力;它身体的另一部分,《Playcourt》(2019),则是一个正在中场休息、被移入室内的羽毛球场,安静地在展场中等待下局开场的召唤。

空间装置《Playcourt》(意为“操场”)恰如其名,是一个充满幽默感的竞技场。作品连接着谢淑妮儿时在香港街头与伙伴用现成物件搭建临时羽毛球场的记忆,透过空气中的无线电广播和拟人雕塑使诸多隐喻浮现、对峙、联结並彼此协商。其中,一组印有“帝国”和“维多利亚”字样的老式羽毛球拍暗示着香港复杂的历史身份;一段距离之外“遥望”这副球拍的雕塑,则是一个以细长三脚架为主体的拟人雕塑,三角架上顶着一个绣有中国少先队徽和“安全”二字的黄色针织帽。《Playcourt》中的数件雕塑都来自谢淑妮的早期系列,“量子淑妮”(2009至今)。这个系列中,谢淑妮透过个人记忆、家族迁移历史及全球贸易的平行叙事,与不同宇宙中的自我进行协商——这种对可能性的探索似乎也成为贯穿谢淑妮创作的脉络,无论是《Playcourt》还是“量子淑妮”,艺术家都不断描述着个体与世界的复杂关系,以及其中诸多的平行视角。

《Negotiated Differences》是一件由大量木腿和3D关节连接而成的聚合式装置。为制作这些物件,艺术家学习了3D打印和车床木工。其中,3D接口基于网上开源的模型制作;而数百件形态各异的木腿则回应着日常场景及艺术史中的诸多物件:路障筒、酱油瓶、布朗库西的名作《无尽之柱》、雨伞……制作过程中,谢淑妮以顺木纹切割的非暴力手法,练习着制作过程中“操控”与“失控”间的张力。透过木腿与关节的连接,雕塑时而俯地而行、时而挺身直立,它的稳定与站立,依赖着木材、重力、开源模型等诸多因素的彼此牵制与协商,如艺术家所说,作品的核心在于不同物件所共同参与的协商程序,透过彼此调整重量与角度,“一起对抗地心引力”。尽管“共同体”与“共生”的隐喻再美好不过,《Negotiated Differences》不时扭曲、拧结的身体姿态也喻示着持续协商的疲惫与痛苦,那些扭结在一起的木脚也或有意或偶然地聚合为近似日常场景的片段,例如喧闹的餐桌,或是被封锁的街道。

在印度教文学中,有一个名为摩伽罗的异兽,它的身体总是混合着海洋和陆地生物的特征,口中常常吐出一连串的生物,喻示着转变与逾界。在马来西亚学者陈子豪的研究中,摩伽罗在亚洲各地的显影勾勒着一种“可能的连接……(但它却)被各种新生的边界所石化”。“与事者与事”或许就是摩伽罗的一个分身,它不断生长与变形,在所到之处召唤着主体的互联性。在香港展厅中,它透过的无线电信号里接受着信息,它所听到的或许有餐桌上的日常讨论、夏日街头的人声鼎沸和行政长官关于“持份者”的发言,以及许多许多我们应当听见却暂被遮蔽的声音。这只巨兽还在缓慢地吸收,学习木工、3D打印、无线电信号,以及如何关心……一切都会被连接起来的。

(展览“与事者与事”于2020年7月1日-11月1日在M+展厅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