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PRINT 2024年11月刊

曹斐,《多托邦》第二期,2024,动画,彩色有声,时长5分15秒.

曹斐

浦东美术馆

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任何关心全球城市未来发展的人都应该了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今中国房地产开发的经济引擎首次熄火,那些定义了这种生活方式的文化技术——社交视频、移动支付、监控、零工经济、征地权、沉浸式体验——才开始真正遍布全球。作为这一领域的桂冠艺术家,曹斐的个展“潮汐宙合”将历史性的未来想象和现下的另类现实无缝连接在一起,不啻为一场加冕仪式。在此次展览上,策展人南希·斯佩克特(Nancy Spector)、谭雪、杨北辰以及空间设计团队Beau Architects将大量影像和文档置入半透明的盒状空间,使影像和声音相互渗透交融。

展览最终呈现的,是一段交缠了劳动、技术和文化的元历史叙述。开篇是1950至70年代由苏联和德国技术主导的北京国营电子厂的复古未来主义:《HX》(2015-24)展出了一座社会主义时期电影院(曹斐的工作室曾设立于此)相关的文献材料;科幻剧情片《新星》(2019)涉及了时间旅行实验;此外还有2020年的虚拟现实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接着,展览进入到199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私有化后的青春勃发和城市化进程中:除了2003年拍摄于广州一处城中村的纪录片《三元里》,2004年的《角色》用照片和录像呈现了cosplay亚文化爱好者;在2003至2024年的“嘻哈计划”中,艺术家记录了自身所处不同环境里的嘻哈文化;而2006年的《谁的乌托邦》则是一部艺术家在灯具工厂驻留期间与流水线工人共同合作的真挚影片。随后是2000年代线上社交网络和阶级理想:2007-22 年的《人民城寨》(曹斐在 “第二人生 ”里建造的大都市)、2022年和2024年的《多托邦》(上述实验被更新到了元宇宙),以及2022年的《元纪录》(关于这些技术的街头采访录像)。最后,展览重新链接到当前经济停滞中的就业不足和机械化问题:2015年的影像作品《伦巴二:游牧》中,扫地机器人在被拆除的城市废墟里工作;2018年的《亚洲一号》是一部在半自动化物流仓库中拍摄的浪漫故事;2023年开始的《疾飞》项目则是一件研究农业自动化的影像装置。

然而,观众很难从展览中挑出一件能够称得上是完全展开、边界清楚的作品。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标志性的图像,尤其是出自她职业生涯早期的作品:谁能忘记《角色》中在高架桥下决斗的战士,或是在《谁的乌托邦》中身披孔雀羽衣、于工厂机器间起舞的舞者?这两部作品都是单频道录像短片,但同样的标题也用于指代静帧照片,有时会放在录像旁边或周围展示,它们既不是原片的补充,也不是其替代品,而是促进了一种项目整体体量的增长,使其超越了可命名、可分析、可定义的范畴,从而进入一个靠识别和辨认度说话的更加模糊的空间。意义就是商品,商品就是意义。关键不在于找出哪部分才是作品的核心,而在于接受它的全部体量。我们通过艺术家为我们汇集的所有物料看到自己,并构建出属于自己的体验路径。

忠实于其社会纪实的根源,曹斐保持着强烈的档案冲动,她收集影像片段、材料和经验,并以或直接或超现实的方式呈现给我们,几乎不加区分和提示。如果我们不能完全确定她的作品到底在做什么,每个项目的始末界限在哪,或某个项目最好的呈现方式是什么,这是因为最初的设计就是如此。她的作品是对梦幻的记录,也就是说,她忠实地记录了在塑造这一全球生活未来的过程中,作为社会机器参与者的我们的希望、梦想和恐惧。

 

译/ 冯发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