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SLANT

贺潇:2016年度最佳新空间

顾德新,《1994-02-04》展览现场,外交公寓12号,2016.

外交公寓12号, 北京
80年代初,外交公寓曾经是早期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展示艺术实践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彼时,北京戒备森严的外交公寓需要居住在那里的外国友人邀请才可以入内,一旦进入其中,如同“出了国”一样,其特殊的政治属性为艺术家们打开了“自由”展示与交流的通道。同时,这个原本私密的个人空间也被暂时赋予了某种公共性。彼时艺术机制的匮乏,意识形态的制约已成往事。 如今,即便是非外交人士,也可以通过“关系” 租下这样的空间用来居住或是办公。虽然拜访者依然需要出示证件,并获得居住者的允许才可以入内,但这带有浓厚社会主义属性的地标式建筑已经成为一种城市中的文化遗留物。2015年11月, 由策展人冯兮,戢大卫和艺术顾问彭晓阳的主持成立的 “外交公寓12号”将观者重新引向了这个见证建国以来历史、政治、文化变迁的“通道”。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间非营利艺术空间在过去一年中相继邀请了几位曾经与外交公寓共同见证了中国现当代艺术新生期的艺术家们参与展览或活动,包括70年代末工人身份的已故艺术家冯国栋;无名画会艺术家张伟;参与85新潮运动的艺术家王鲁炎和王友身,以及于2009年宣布终止艺术创作的顾德新。无论是从文献的梳理,还是从艺术家自身创作线索如何在这一特殊语境中得以延伸和发挥来看,“外交公寓12号”的出现都无疑为当代艺术生态提供了别样的叙事可能。他们最近的展览甚至尝试还原了艺术家顾德新于90年代曾公开但未实施的艺术项目(原型取自发表于《北京青年报》“(傅缘华)1994艺术室内设计邀请展”的作品方案),从而引发关于艺术生产的作者权益,在艺术家宣告退出艺术圈后由艺术空间再现的作品是否成立等争议。当被问及空间是否将延续2016年展开的话题 —— 即活跃在那个特殊时代的艺术家当下的创作时, 彭晓阳表示,“外交公寓12号”的项目没有对艺术家的年龄或创作方向设立限制,而是希望基于每位创作者的特殊性展开与空间及其文化语境相关联的艺术实践。

Salt Projects ,北京
如果80年代的“公寓艺术”可被视为替代空间的前身,那么2008年经济危机后,最初为抵制艺术商品化以及大规模制作现象而出现的非营利空间则拉近了艺术生产与城市生活空间的距离,以二环内胡同为中心形成了与798/草场地/宋庄等艺术区平行的另一种生态。2016年春,Salt Projects在郎家胡同一间不到20平米的临街空间里开启了它首次关于写作的讨论。基于两位创办者,富源和韩馨逸的关注点,尤其是她们在艺术写作、策展等诸多话题上沟通和探索的迫切需求,这家新生的替代空间2016年的活动就这样以展览、讨论和表演三种形式展开。最有趣的是,空间项目的安排具有很大随机性,比如9月底的群展“咸湿的梦”及其相关放映与表演以身体、欲望、色情及其想象为主题,该想法其实最早源于一次在五金举办的朗读“Badlands Unlimited” 出版的色情小说的集会。正是这种随机性,让Salt Projects能更加即时地体现当下艺术生产中那些有意思且尚未被触及的断层。

“省城”展览现场,本来画廊,2016.

胶囊画廊, 上海
毋庸置疑,任何一家新生画廊的首场展览对其塑造自身形象及艺术品位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胶囊画廊的开幕展“忘物志”(When We Become Us)为观者呈现了八位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中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凸显了画廊的国际视角,同时这一视角也反映了其所在地理位置——法租界弄堂里的独户小院——及历史语境与当下作为大都市的上海之间彼此呼应的关系。正如展览的中英文题目所指,观者在接触艺术时采取的观看和思考方式,以及在与“他者”的遭遇中“自我”意识的生成,将引导观者对自身所处的境遇进行反思。而参展艺术家不仅在多样的艺术创作媒介上围绕“自我”意识的认证呈现了丰富的探索,更是从各自经验出发,就身体、性别、科技与传统的碰撞以及艺术体制等话题展开了一幅全球化进程中多种身份共存的图景。不难看出,画廊为自身设定的位置并非局限于艺术家在媒介上的探索,而是面向当下社会更广泛的议题。

本来画廊 ,广州
继博尔赫斯书店和录像局(北京/广州)之后,陈侗在广州创建了又一个“空间”。从字面上看,本来画廊(Bonacon Gallery)体现了两个创办宗旨:一, “本来”这一常见的口头禅界定了画廊运作中应有的基本标准,可以看出陈侗希望针对本地画廊运营商的不足,树立正规化的风气;而bonacon (bon, 即 Canton Bon 机构的延续,与art contemporary的组合) 则延续了其它两家非营利机构的传统,将继续对广州本地艺术生产起到推动作用。虽然在性质上是一家无可厚非的商业画廊,但本来画廊的创建初衷却反映出国内当下非营利机构的诸多困境。众所周知,博尔赫斯书店、录像局以及Canton bon几个机构的经济支持均来源于陈侗出售自己艺术作品的收益,而新空间的创立一方面是要在不违背画廊运作标准的前提下,具有创造性地结合本地语境来拓展当代艺术实践;另一方面,也是要以与我们通常直觉相反的方式, 由艺术体制内的商业机构运营来支持非营利机构的运作。开幕展“省城”以项目形式邀请当地艺术家创作广州地标性的建筑,显然已从诸多层面体现了这家画廊的独特性,也让人对接下来的项目充满期待。

有空间/额外空间, 深圳
藏家将展示及教育“空间”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场所在国内艺术圈里尚属罕见。杨锋艺术教育基金会旗下的“有空间”和“额外空间 ” 并非仅限于展示创办者的个人收藏(如首展“两个时刻”),而是在意识到教育与艺术推广的重要性之后,希望积极地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艺术生态打开一个独特的维度。过去一年,杨锋艺术教育基金会除了持续支持国内艺术机构的展览、出版项目以外,还利用网络平台,面向全球独立策展人征集方案,并为获奖者霍德勒·巴特勒梅奥瑟(Goedele Bartholomeeusen)实现了展览“现实的字节”(Reality Bytes)计划;作为展览的延伸,11月基金会又邀请两位评委鲍栋和刘秀仪 (Venus Lau) 为年轻策展人主持工作坊,从而提供了展览实施、理念建构等诸多议题的讨论平台。

贺潇是一名现居北京的独立撰稿人。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