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丹:作为时间界定的光
摄影之于当代艺术是以其独特的光影技术存在,同时彰显了瞬时再现的便捷功能,此外,镜头总是贴近现实最直接的观察者。在这样一个二维平面的成像框架里,摄影如何再次被激活或者刷新,也许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设想,一是摄影材料媒介的可变性探索,一种是观念的预设置入和图片的编辑。前者基于物质新媒介的转换和传统媒介的重新解读,后者撑控于艺术家意识体系和艺术灵感。骆丹在这两个向度上借用了前辈影像大师经典之作——希腊电影之父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缓慢抒情的长镜头,俄罗斯电影诗人安德列·塔可夫斯基的宗教情怀的诗意述说,被他巧妙地转译在镜头前后;他以电影导演的视角掌控和编辑摄影作品的特质和节奏,彩色照片后期处理为淡淡的灰调,以此确立了“在路上”的个人语言,纪实风格的《318国道》(2006)《北方,南方》(2008)两个系列,成为中国摄影史一个不可绕过的路标。在成像材料及技术的实验上骆丹更显自信,兴盛于摄影史1850年至1870年之间的湿版火棉胶摄影术,骆丹发现它完美地消解了时间空间对人性和物的束缚而抵达永恒,因此有了为云南怒江傈傈族地区山民留影的《素歌》(2010-2012)和聆听时空声音的《何时离去》(2015),此新作取景于中国西北部一处诞生于亿万前的旷野荒原。
展览的亮点,在于浪漫主义的视觉享受。《素歌》是湿版工艺带来的怀旧诉说,在博物馆欧式复古紫红背景墙,巴洛克式展示柜,优雅小射灯的怀抱里,纯朴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