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徐跋骋,“能量工厂”展览现场,2015.

成都

徐跋骋:能量工厂

那特画廊 | L-Art Gallery
成都高新区天府大道天府软件园C1区西楼
2015.03.28 - 2015.05.24

在艺术家徐跋骋在那特画廊的个展“能量工厂”中,环绕墙面的一系列女孩题材的油画颇有插画意味,流淌着青春孤寂的诗意。《启示》(2014)与《下一站幸福》(2014)系列参照古典油画沉着的对比色调,剧场式的空间背景,其中寓言式的场境一再出现。房门、女孩、面具、眼罩在《大门》(2014)系列中被处理为淡淡的灰调,而《启示NO.4》(2014)的画面空隙处被填补上大段独白式英文,形成艺术家与作品之间互文的对话关系。画面浮现出的神秘主义情怀,出于徐跋骋对中国绘画史研究的学术选择——据他考证,盛行于西方绘画中的神秘主义在中国绘画传统里是缺席的。而那些被弃的电视机、微波炉、冰箱、饮水机作为一个时代的物的记忆,在艺术家安排下组合成《神奇的剧院》(2014),当这些电器顶着尖尖的铁皮三角,进入艺术空间,它们被赋予可以言说的“人格”身份在自行生长着,与观众达成某种默契,不以物去分辨,而是可以交流的“同伴”。如果说仅仅是将物的罗列置于公共空间就产生意义,这未免太过直白,在此每一组电器都被附加了关联物,比如一组故意遮蔽了面部的黑白标准一寸照片,以注解的形式表明人与电器的同时代特征,他们得以相互指认。而一个小型单体冰箱被布置成微型剧场,投影仪在冰箱内壁屏幕上播放着整体厨房设计示意图,静态与动态的“物”重叠交融,自行游戏。这些装置巧妙地置入了艺术家自身的历史记忆、现实观察、童话想像和哲学思考。

从2011年到2014年徐跋骋以个人修炼的姿态完成了长达16米的油画《世界能量工厂》,试图通过绘画来研究“能量的转化”。画面上500个人物被放置在管道、厂房、机器和流水线构成的能量生产传输分配空间里。这幅巨制可以被视为向德国新莱比锡画派艺术家尼奥·劳赫(Neo Rauch)致敬之作,这位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波普艺术周旋的艺术家擅长在不和谐的色彩堆叠中,以神秘莫测之物刺穿叙事背景。虽然只有《世界能量工厂》作品的局部展出,其蕴含的能量场辐射了整个画廊空间——不在体量,而在于其指示的关于人性隐喻的丰富性。

通过展前艺术家的讲座,我们得以全面透视其运用媒介表达的多样性,而不仅仅是现场占据90%视觉空间的油画,徐跋骋在装置、动画、摄影、录像、行为方面的尝试同样引人注目。而突显艺术家个人风格的恰恰是装置作品系列,《流动美术馆》(2009~2013)提供了一个艺术家源自童年的迷恋,无论是美术馆还是工厂,日常材料的积木式组合,精致的建筑装饰结构,电动机械的流动共同搭建出童话世界的场景,在这些微型建筑空间内,徐跋骋设计策展,实施多媒体作品,尝试去做静态白盒子不可能做的一切。印象深刻的还有反思城市建设生态的手绘动画《拆城市》(2012),以及取自东汉四川绵阳画像砖造型的动画《巨规》(2013),这些在技术与构图上略显质朴的动画,令我们看到徐跋骋在现实主义与东方传统文化之间同样可以寻找灵感并且提出自身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