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Vanderbilt

  • 原始未来: “1973: 对不起,没油了”

    最近正在蒙特利尔加拿大建筑中心举办的展览“1973:对不起,没油了”当中,最先吸引人注意的是尼克松总统1973年11月7日在美国演讲的现场录像。他的嘴角挂着一滴细小的汗水,手里拿着一沓手写的笔记,没有使用任何电子提词机。现场灯光平实得一塌糊涂。如果你和我一样,也记不起来上次看到一个未经精心安排,没有照稿念词的总统演讲是什么时候,这一场面就格外具有冲击力。但相比之下,总统说的话更让人震惊:尼克松面色沉静严肃,活脱脱一个早熟的绿党有志青年,他谴责美国生活方式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过度消费。“繁荣时期,”他说,“曾被视为奢侈品的东西……都变成了必需品。”他想知道,多少次“你驾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看到来来往往的无数车辆上只坐了一个人?”他还说,应该把车速限制降低到每小时五十英里。我们要学习“俄勒冈州”,实施富有前瞻性的节能政策。他警告,美国人口仅占世界总数的6%,却消耗了全球能源的30%。“有必要采取一些更加强有力的措施了。”

    如今白宫给我们留下的印象除了自我感觉良好的滔滔废话,就是无视现实的目光短浅。无论从哪方面看,画面上的一切都与今天的情景大相径庭,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这些语言从何而来,又去向哪里?这便是CCA展览想要提出的问题之一。展览围绕建筑师针对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石油禁运引发的油荒而想出的一系列方案展开。当时,阿拉伯产油国为了报复西方世界支持以色列而发动赎罪日战争,集体切断原油供应,导致全球油价一路暴涨到历史最高点。

  • 土地使用阐释中心

    明年是美国发现石油一百五十周年纪念,土地使用阐释中心(Center for Land Use Interpretation, CLUI)——一个成立于十三年前,“致力于增加和传播有关国家土地被如何分配,利用,理解的知识”的组织——为此启动了一个项目,试图标识出美国石油产业的重要地带: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该项目的阿拉斯加部分本月在CLUI洛杉矶总部举办了一场展览;接下来,《德州石油:产业图景》将于明年一月在休斯顿大学Blaffer画廊开幕,然后是明年九月同样在CLUI洛杉矶空间举办的加州石油展。

    CLUI展览计划的第一部分将阿拉斯加输油管作为特别关注对象。尽管这段四英尺宽的管道在阿拉斯加广袤无垠的土地上算不上显眼——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曾这样描述过:输油管道于阿拉斯加就像“穿过史泰登岛(Staten Island,纽约州纽约市下属五个次级行政区划之一)的一根丝线”——尽管对环境产生最深刻影响的是管道内石油燃烧后产生的气体排放物,但这一工程伟绩在人们想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从建成后三十多年以来,阿拉斯加输油管道已经成为衡量或解读其周围地理文化现实的重要工具。有人放炸弹炸过它,有人开枪破坏过它,还有人宣称它已经废弃不用,而那些坐游轮过来一日游的游客则把它当作阿拉斯加一景。最近,艺术家Jason

  • Sarah Morris的《北京》

    “我觉得北京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一切,尚无法去定义,”坐在工作室监视器的艺术家莎拉·莫瑞斯(Sarah Morris),看着自己拍摄的以北京命名的影片,说出了这样一番话。“确切说,中国就是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国家。它将变成什么样子,谁也无法确定,就连我们正在看到的一切,也并不是那么明朗。比如,当我们看到库哈斯的央视大楼时,就是这种感觉。”在过去的时日里,莫瑞斯曾经以电影的手段拍摄过城市图景,摄影机掠过都市的建筑和文化景观-从曼哈顿的人行道和摩天大楼到洛杉矶的红地毯和外科中心-构造了连贯和不连贯的各种序曲,而很多这样的图景,都揭开了活动背后所发生的一切。《北京》也采用了同样的拍摄方法,但是却赋予了画面一种独特而丰富的张力,无论是莫瑞斯摄影机下北京邮电局复杂的设施构成,还是中国偶像基辛格在“什么成就了冠军?”的论坛上的讲话,甚或会集着大群鸭子的养鸭场的场景,以及莫瑞斯在2008年夏天拍摄菲尔普斯在泳池中放松的画面,无一不是如此。最令人产生震动的是那无处不在的“倒计时大钟”,它们似乎赋予这座城市一种叙述性动力,推动着它迈向一个盛大而具有决定性的时刻。“大家能感觉到一种紧张焦灼的气息,”谈到奥运期间的北京,她这样说道,这种形容也同样适用于她的项目, 她说:“创造一种形式感,但是却不知道里面在发生着什么。”

    莫瑞斯的电影,并不仅仅是关于北京奥运的纪录。它实际上也体现着艺术家所做的调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