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 旦儿,“眼睛里装满了油”展览现场,拾萬空间,2025.

    旦儿

    拾萬空间(石家庄)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北障城村天主堂
    2025.05.18 - 2025.07.20

    艺术家旦儿的新疆项目近期以上下两个篇章的形式分别在北京MACA艺术中心和拾萬空间(石家庄)展出——以一种并“不讨巧”的方式。这种“不讨巧”首先源于旦儿的出身:她生于陕北,居于河北,并不天然携带新疆血脉,因而在关乎特殊地域与少数民族的创作议题上极易陷入位置“过高”或“过低”的困局。其次,继在MACA展厅集合天山、纹样、舞蹈等一系列常与新疆相关联的视觉符号后,她在石家庄的井陉教堂内,以石膏雕塑赫然再现了一句维语俚语,纪念碑式的语言似乎成为了更易刺痛“文化挪用”这条敏感神经的尖针。

    “敏感”并非负向讽刺,它侧面印证了“谁有资格使用”这个涉及文化权力、创作自由与伦理的问题值得被讨论,也关乎旦儿的两场展览是否成立。符号是高度压缩的微粒,以极简的形式承载复杂多维的信息。从表象来看,这些符号微粒的“硬核”感,首先由旦儿所使用的语言或图像信息明确标记,再通过其选取的实体材料反复盖章认证:天山之于敲打变皱的紫铜皮,和平鸽之于涤纶制的水晶绒,纹样之于传统手工雕制的石膏、再于现代廉价的PVC装饰带。直接乃至简单粗暴的第一印象,常让人忽略这是一个自2016持续至2025年的项目,其间旦儿多次往返新疆,虽屡因外界不可抗力与艺术家个人处境中断,仍在时间中被串联成绵延的线。远方所引发的“客体”质疑并非无的放矢,而时间尺度或可稀释警惕的浓度。

    然而,除却对项目时间轴的补充,我更希望透过展览作品的扁平化表象,探讨它们是否真能被简化为高度凝结、压缩失真的符号载体。以MACA艺术中心展出的三件艺术家本人参与舞蹈的影像作品为例,旦儿抱持着“新疆人一出生就会跳舞”的“刻板印象”开始新疆舞的学习。在最终的录像展示中,观众可以看到她仅“部分”习得了这个活态文化符号——她完成了老师对“美”与“快乐”要求下的舞蹈动作编排,同时也在节奏与眼神的微妙偏差中暴露出练习者的捉襟见肘。不仅是新疆舞,展览中涉及的传统石膏雕刻手艺、木质模戳的纹样拓印同样伴随着艺术家长期的收集、学习与练习过程,这使得创作者从一个对符号的外部采撷者,转变为实际参与其文化规训机制的身体实践者。经此诞生的作品,与其说是对既定符号的再现载体,不如视作一种携带“病理切片”的符号样本——既然误读无从被消灭,旦儿选择投身其中,在创作主体与被观察者的密切互动中,展示其所得所用,亦主动暴露自身的局限性与误差。

    拾萬空间(石家庄)的展览标题翻译了展厅内石膏雕塑所呈现的一句维语俚语——ﻛﯚﺯﯨﮕﻪ ﻳﺎﻍ ﺗﻮﺷﯘﭖ ﻗﺎﻟﻤﺎﻕ——“眼睛里装满了油”。不难理解,这句话形容欲望蒙蔽双眼。如果说上篇章的“雅克西姆/斯孜”是一个外来初学者友善谨慎的“你好”,下篇章的石膏雕塑则指向了这位外来者在进入过程中,察觉到的自身位置的游移:既不可达,因为维语对于汉语使用者而言如同谜语;同时可达,因为翻译的存在,也因为基于人性的感知与想象本就存在共通性。在倡导无隔阂文化共同体的大环境下,我们偶尔在对抵抗的呼唤中,走向警惕与孤立的另一端。旦儿面向新疆的策略,不免显得模糊,却也隐含着一种与“不得已”达成的默契——这种“不得已”在于,如果我们在公众语境中不得不依赖“粗糙”的印象界定新疆,那便调转方向,花更大的力气定义自己,靠近再退却,砥砺学习,寻找那个相对距离中的理解。

    MACA艺术中心展览“旦儿:雅克西姆/斯孜”展期为2025年3月22日至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