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安娜·思瑞克 | Biljana Ciric 译/钟若含

  • 观点 SLANT 2019.04.28

    回响III

    “回响”系列是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 Ciric)关于中国“一带一路”政策中提出的“新丝绸之路”研究中的一部分。该研究项目旨在通过对新丝路沿线各个重要链接点(城市或地区)的记录考察,持续关注这些地区的美学发展是如何在整个新丝路项目的规划及实施过程中(被)逐渐改变的。这篇文章是她对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Addis Ababa)的考察笔记。

    浪潮

    1988年,萨拉热窝流行乐队“埃尔维斯·库托维奇”(Elvis J Kurtovic)发行了专辑《私有化浪潮下的美好世界》(Magnificent World of Privatization),其中有一首歌叫作《海尔·塞拉西》(Haile Salassie)。当时还是孩子的我只会跟着旋律哼唱几句,并不了解其产生的语境及更深层的政治含义。海尔·塞拉西一世(1892-1975)是埃塞俄比亚帝国末代皇帝。1974年,埃塞尔比亚的君主专政体制被推翻,塞西拉被囚禁,并于次年去世。这首歌追忆了那段发生在铁托与塞拉西,前南斯拉夫与埃塞俄比亚之间“不结盟”的重要友谊。1952年,埃塞俄比亚成为南斯拉夫在二战后与非洲大陆建交的第一个国家;1954年,海尔·塞拉西一世首度出访南斯拉夫,铁托于次年对埃塞尔比亚进行了回访。1936年至41年间,埃塞俄比亚对意大利的侵略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而同时期的南斯拉夫也在与纳粹法西斯进行着艰苦的抗争。相似的遭遇将两国联系了起来,也成为建交后进一步发展互相往来合作的催化剂。

  • 观点 SLANT 2019.01.15

    回响II

    “回响”系列是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 Ciric)关于中国“一带一路”政策中提出的“新丝绸之路”研究中的一部分。该研究项目旨在通过对新丝路沿线各个重要链接点(城市或地区)的记录考察,持续关注这些地区的美学发展是如何在整个新丝路项目的规划及实施过程中(被)逐渐改变的。这篇文章是她对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考察笔记。

    比什凯克 | Bishkek

    如同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坦纳,比什凯克也有过另一个名字——1926年吉尔吉斯成为苏联一个加盟共和国,即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比什凯克也被改称为伏龙芝,以纪念出生于该国的共产党人米哈伊尔·伏龙芝(Mikhail Frunze)。1991年脱离苏联正式独立后,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又将首都名称改回了比什凯克(吉尔吉斯语意为“搅拌马奶的棒子”)。政权独立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各个方面都要进行转型,其中自然包括私有化的推行,这一过程一直持续至今,此外,伊斯兰教也在独立后得到大力复兴。以吉尔吉斯斯坦的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很容易被纳入很多大国的长期规划之中,各种境外的非盈利组织也带着各自的“使命”在这里开展工作。在比什凯克这座网格状规划的城市中,前苏联时期的建筑随处可见,这些建筑在设计上原本就已经近乎极简,加之年久失修,使得整座城市给人一种特殊的质朴感,而更让我感到亲切的是我在这里遇见的那些热情好客的艺术从业者们。

    沙尔

  • 观点 SLANT 2018.12.08

    回响

    这篇中亚考察笔记是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 Ciric)关于中国“一带一路”政策中提出的“新丝绸之路”研究中的一部分。该研究项目旨在通过对新丝路沿线各个重要链接点(城市或地区)的记录考察,持续关注这些地区的美学发展是如何在整个新丝路项目的规划及实施过程中(被)逐渐改变的。比利安娜·思瑞克的考察将从中亚地区开始,明年会继续扩展至非洲及巴尔干地区,并从2020年启动一系列三至五年的长期项目。她将沿途见闻以文字记录,以便积累对当地文化生态的了解。

    我这次中亚考察旅行的前期准备工作,是从与哈萨克斯坦艺术家Gaisha Madanova的对话开始的。Gaisha是一位现居慕尼黑的哈萨克年轻艺术家。她于2015年发起了哈萨克斯坦第一本独立的当代艺术刊物《Aluan》。“Aluan”的意思是“不同、有区别的”,名字参考了1989年发生在阿拉木图的当代艺术展览“Aluan-Aluan”——该展览也被视为本土当代艺术发展初期的重要展览之一。Gaisha邀请居住在柏林的策展人Thibaut de Ruyter将这本刊物视为“展览空间”进行策展,所以这本刊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杂志,另一方面,这种操作方式也回应了当地缺乏实体展览空间的现实。《Aluan》第一期于2015年在歌德学院支持下完成,但直到现在还没找到出第二期的经费。

    在我们交谈的一开始,Gaisha就提到了哈萨克斯坦近年来最重要的国家文化项目:精神复兴计划(Rukhani

  • 观点 SLANT 2015.02.28

    比利安娜·思瑞克:2014年度最佳展览

    去年四月,为了解十八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博物学家卡尔·林奈乌斯(Carl Linnaeus)的生平研究,我造访了位于乌普萨拉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市)的古斯塔夫纪念馆(Museum Gustavianum)。乌普萨拉大学不但拥有建于十六世纪、世界上最古老的珍宝阁之一,而且在全校最古老的大楼顶层还原样保留着当时的一个解剖实验室。这间解剖实验室建于1660年,原本是为满足教育目的而进行公共解剖的场所,被解剖者多为囚犯。冰冷的房间使参观者不得不直面死亡的气息。

    同月,我还在柏林汉堡火车站当代博物馆看了也许是哈伦·法罗基(Harun Farocki)去世之前在德国的最后一个个展“严肃游戏”。除几件早期作品外,同期展出的还有名为“严肃游戏”的影像装置。该作品审视了计算机游戏技术在当今美国士兵训练中的应用——以计算机游戏模拟士兵将要经历的真实战争场景,是士兵前赴战区前的准备活动之一。在其中一组装置中,艺术家拍摄了服务于军事演习的电影布景——几百位临时演员被要求扮演阿富汗人和伊拉克人——揭示出模拟技术与创造我们的现实图景的娱乐产业和电影工业中图像生产之间的紧密联系。整个影像装置所呈现的意象,使人最初难以确定究竟它是经过刻意安排抑或是真实的,由此探讨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六月在香港艺术馆开幕的展览“巴黎 • 丹青--二十世纪中国画家展”从历史研究入手,通过大量经典作品及档案资料,展现了数位中国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