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王佩瑄,《西雅图在做梦》(局部),2020,复合媒材,尺寸可变.

桃园

///\\///

本事艺术 | Solid Art
桃园市桃园区中正路1112号
2020.03.14 - 2020.05.10

自从人类世成为当代艺术圈的新显学后,艺术家与哲学家似乎成为人性良知面的代言者,不断地审视与反省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针对环保议题振臂疾呼。在全球经济活动因肆虐数月的新冠肺炎疫情而几乎停摆之时,台湾桃园一档以非语言命名的展览“///\\///”如期开展。参展的六位艺术家同样叩问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但是没有此类展览中常见的义正严辞,而是用更具个人身体经验的转化勾勒出自然与我们的生活中的交织。

一楼詹奉宗的作品《意志》(2020)灵感来自艺术家平日在梨园务农的嫁接经验,在已死的树干上接上另一株的树枝,几乎突破展场的天花板。枝干上缠绕着胶带和以蜡接合的束线带,红白蓝三色就像是医学图鉴中的温血动物的血管——这些材料与技法也是农民实际使用的。嫁接这项技术让身处亚热带的台湾农民得以种出口感更佳、市场更易接受的温带梨,成为人类试图驾驭自然的意志展现,然而自然本身的意志呢?同一楼王怡婷的影像装置《芦苇》(2020)尝试捕捉南韩自然保护湿地的芦苇摆动。王怡婷偏爱在作品中讨论时间性,这次她利用影像反复循环播放的特性,用大头针定位影像中随风摆动芦苇的末梢。在影像暗去的一刻,芦苇的摇曳被针尖点点定格,自然的韵律在此时被视觉化了。

被视觉化的自然往往成为一种脱离脉络的符号充斥我们的日常生活。王佩瑄在《西雅图在做梦》(2020)中使用缤纷的丛林壁纸,轻而易举地营造出所谓的异国风情。蹲坐在牆角的陶瓷白兔、似猫似豹的雕塑戴着树叶皇冠;从丛林壁纸突出的结构被豹纹织品包里,它有可能是树枝也可能是鹿角。观看者的视线可以在作品的繁复缤纷中抬高仰望,也可以缩踞一隅凝视,但就是无法安适地找到自我栖居的位置,是否永远有一个待感知的他方?而自然成为未知的象征,仿佛一直潜藏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魏泽的《崇拜:本原之源—亚马逊雨林 l 》(2020)乃是艺术家至南美洲考察两个月、接触当地原住民认知世界的方法与知识后创作。他认为人类总试图在有限的生命经验与认知范围建立起对无限与未知的诠释。反复诉说的神话、重复进行的仪式原型都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所以他将亚马逊的种种自然风光如树木、河流根据自己身处当地的感受转化成图像扭曲的半抽象画面。观众在作品中依稀可以辨认出属于自然地景的元素,同时察觉一种更高的力量的影响。

三楼曾韵洁的作品《垂钓现场I:为什么没有鱼》(2019-20)将空间焦点拉回到展览所在地桃园,以一个充满讽喻的鱼料理食谱描绘当地自然环境变迁与都市轶闻。饮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与自然最直接的连结,只是我们往往无法知道食材来源的环境。艺术家曾循南崁溪向溪源踏查,但原本该是溪流发源地的地点只见一片待兴建的建地,辨认不出任何水源地的痕迹。回到展场二楼,赖怡辰的作品乍看之下没有任何显而易见的自然元素,却最为点题:用镊子小心翼翼地以点状水晶指甲贴纸排出 mediated exsistense 碎片组合成整体,才被认为有意义。墙上一段引用自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 )描述秩序如何形成的文字,当中有些字母剥落,难以站在单一角度阅读,而影像循环着手指在纸上来回抹去铅笔写下的 mediated exsistense——部分的独特性在寻求融入整体、创造秩序时被隐去,不再可见。视觉的霸权已经渗透至科学知识的建构,让自然成为一个待识别的对象,等着被理想地分类,而这完美的秩序中容不下未被辨认的、难以言说的存在。对不可见之物的漠视与恐惧或许正是这次疫情造成公卫、经济与政治危机的主因。自然并非一个待辨认的他者,人类其实一直身处于这个牵一发动全身的网络中。如同展名所暗示的,或许在此刻,我们需要的是让无法用言语描述的经验有空间伸展,让彼此的关系成为中心,万事万物终将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