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童文敏,《爬行》,2018-2019,行为,实施地点:日本、德国、意大利、中国,三频录像,彩色,有声.

上海

被打断的饭局

昊美术馆(上海)
上海浦东新区祖冲之路2277弄1号
2020.08.08 - 2020.10.31

食物可谓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它直接关于生命的延续,也是构成世界这个巨大的关系网络的一种根本性触媒;食物既体现了差异性以及等级关系的变化,也奠定了分配与管理的权力核心。展览“被打断的饭局”试图以“食物”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艺术作品涉及的议题,从多个维度理解世界。

展览以博伊斯的作品《精神食粮》(Food for Thought,1977)为起始。这个作品由一段文本构成,其中列举了一长串英国视频名字,一段与食品相关的电话交谈以及一首六世纪的爱尔兰诗歌,以此呈现一个与人类平等存在的食物世界。如果说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将食物作为与人类一样的主体来理解世界的观看方式,那么未来农夫的《十的次方变奏》(A Variation on Powers of Ten,2011-)则通过影像将这样的观看方式视觉化地表现出来:艺术家邀请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共进野餐,以垂直的视角进行拍摄,将人、食物及其他物品平面化,体现了开放性讨论的基本立场与态度。

郑波、徐坦与劳丽丽则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与食物进行对话。在《生存手册 I》(2015)中,郑波通过手抄的形式仪式化地重新记录了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认定为食物的野草,让人得以重新理解食物与人的关系。徐坦的《当我妈迷失在林中时,谁在和她说话?》(2015-2016)分别在广东、京都、新加坡、旧金山采访了四位有东亚文化背景的人,探讨西方文明与“地方信念”相混杂状态下的某种具有共通性的自然意识。而劳丽丽的《see-saw》(2020)则打破以往的人对食物的控制这种单向关系,将耕种、烹饪、餐桌礼仪等生活经验转化成认识、理解食物的途径,重建人与食物之关系的方式,寻求人与自然良好地共生共存的可能。

在另一个展厅,围绕食物而产生的关系网络逐渐延伸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自然生态的领域:艾丽亚·内薇斯塔(Elia Nurvista)的作品《饥饿公司》(Hunger, Inc,2015-)将因食品变质和贪腐问题而引发冲突的电视新闻影像与关于骚乱的表演进行并置,提示人们食物与经济、政治和社会阶层的关系问题;在《食欲的形状》(2017)中,唐菡与周霄鹏就食雕及摆盘美学的变化采访了一系列餐饮从业人员,非常直观地再现了饮食文化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关系;林育荣的“海况”(2015-)则通过一系列视频影像表现新加坡将来源各异的沙子填入海岸和偏远岛屿以增加国土面积的现象,体现了国家意志对自然的改造。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童文敏的表演《爬行》(2018-19),艺术家将干枯的树杈绑在四肢上,在人类建造的城市空间或因污染而被废弃地域的周边地带艰难地爬行,我们也得以换用一种生物性的视角观察人类以文化强行定义自然的悖论与荒诞。

纵观整个展览,倘若将前一部分中“自然所定义的文化”与后一部分的“文化所定义的自然”进行对照,我们不难感受到一个被人类主体性掩盖的关系网络的存在。不过,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够得到更为细致的梳理与挖掘,或许能够让人们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