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1856 results for:

  • 专栏 COLUMNS 2011.06.20

    张尕谈“媒体艺术”

    采访/梁舒涵

    “媒体艺术”这个名称对于艺术界来说已经并不算陌生,但对于这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依然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甚至,对于“媒体艺术”的基本要素的确认也十分具有挑战性。因为新媒体艺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诞生以来就注定具有了与其他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特征。在当前的新媒体艺术领域,科技和艺术观念已经变得浑然一体,而媒体艺术的理论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6.16

    “对灰色的容忍”

    吴维

    谈话间,宋拓的眼睛经常闪烁着狡黠的目光,有时候难以分辨他说话的真伪。宋拓和广州美术学院几个本科生组成一个松散的团队,他们称之为“平台”,几个年轻人在一起办过三次展览,最近的一次叫“旧作品”,地点在大学城的一个小课室,几乎没有路人意识到那是一个展览,他们故意模糊展览与游戏的边界。展览从一个学生谈论自己不愿意拿出来展览的旧作品开始,这些年轻人开始挖掘自己的创作经历中的尴尬旧作并再做一次,用以展出。严肃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更多的以自我组织的方式嘲笑当下艺术教育的失败。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6.19

    曹斐个展

    Brian Droitcour

    让你的手指在《玩乐时光》(Play Time)中穿行。《玩乐时光》是曹斐2011年创作的装置作品,同时也是她在纽约Lombard Fried第四次个展的主题。各种历史标志性建筑的木质模型,方尖碑,经典的古希腊式人字墙壁面和变形的巴比伦塔构成了一幅都市情景。但同时,这些建筑元素也是穿插在木质坡道和弯道之间的“障碍物”,邀请观众用手指滑板在这个雕塑作品中滑行。录像作品《东风》(East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6.16

    张鼎个展:开幕

    吴彦

    张鼎的个展定是不能顺手抄起翻阅或是捧在手心把玩的,以淡化为关键词的策展态度将展览形式中惯常的线形时间性与空间性精心打破,这种带有抵抗性的组织形式导致观者在展览跟前很难通过习惯来把握合适的参与距离,也就是说,很难定位观者、展览与作品间的相对关系—走得太近,观众很可能迷失其中,被作品吸纳;离得太远,又容易绕进迷宫,出入无门。

    展览中单个作

  • 新闻 NEWS 2011.06.15

    Artforum中文网招收实习生

    Artforum中文网招收实习生

    要求:

    男女均可,须在北京。

    对艺术媒体工作有热情,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艺术素养,熟练掌握修图技巧。

    有一定的英文水准,能做笔译、校对。

    有一定的电脑操作技能,熟悉基本的软件操作。

    做事可靠、有条理。

    在校大学生以及有相关工作经验者均可。

    请将简历和文字作品发送至:lee@artforum.com

    请在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6.13

    克里斯托弗·布切(Christoph Büchel)

    Sherman Sam

    这个三层的画廊,位于20年代的一座老银行大楼里,初看,感觉这里似乎在废弃很久之后才被改造成一座社区中心。这个巨大宽敞的白立方体,重新加了一层,变成了拥挤的办公区,有一个厅,用来学习跳舞,击剑和其它课程;一个永久关闭的西联汇款亭,一个有着迎宾工作人员的机房,一家二手店,一个保守党信息中心。阁楼和屋顶洒满了碎石。之前的地下室,现在是一个酒吧和唱卡拉OK的地方,但是在那里,一个很小的指示则表明了这个空间特色的真正源头,是对罗丹绘画的再现。

  • 新闻 NEWS 2011.06.13

    跨文化背景下的图像及其阐释 ——首届北京大学美术史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

    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

    时间:2011年9月15-18日

    进入21世纪,美术史研究日益融入视觉文化的潮流中,美术史、汉学、宗教学、历史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通过分工协作来讨论解决一些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这已经成为学术的主导潮流。美术史研究者们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人类精神等多元角度解析美术的历史和风格形成的原因,这使得美术史研究呈现多种体貌。

  • 所见所闻 DIARY 2011.06.13

    在“不在场”

    窦子

    与往日没有特别不同,只是今天Gmail彻底打不开、马路上警车特别多,不过策展人王一妃表示展览标题不在场“只是一种巧合,并没有预先的设计;不在场其实源于我个人的一种状态,在人群之中总有一种不在其中的感觉。”对于一个85后年轻策展人的第一个展览,今天的开幕人气很旺,碰到了很多年轻艺术家和画廊同行,朱朱、Josef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6.12

    吉斯·哈林个展

    Britany Salsbury

    吉斯•哈林(Keith Haring)是1980年代纽约艺术界的弄潮儿,他的艺术是市井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混合。他在公共空间的绘画,以及采用简单、具有高度识别性的艺术语言使他成为街头艺术运动的发起人。这次展览强调了哈林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例如一幅名为《红色》(Red,

  • 新闻 NEWS 2011.06.12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访华

    新华社讯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Jorge Mario Pedro Vargas Llosa),将于今日抵达中国,开始为期9天的访华之旅,先后造访上海、北京,并与中国知名作家王蒙、莫言、铁凝、阎连科、余华、叶兆言、孙甘露、张悦然等人进行对谈。据悉,略萨12日抵达上海后,将于14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发表题为《一位作家的证言》的演讲,随后参加99网上书城为其举办的作品朗读会。

  • 新闻 NEWS 2011.06.10

    芝加哥艺术学院收藏劳森伯格作品

    《纽约时报》记者Carol Vogel报道:芝加哥艺术学院收藏了劳森伯格 “集合”作品的代表《短路》(1955)。在创作这件包括Susan Weil、Jasper Johns、 Ray Johnson, 和Stan VanDerBeek作品的作品时,劳森伯格受Stable画廊代理,当时画廊拒绝将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放在其年度青年艺术家展览上展出。专家预计这件作品价值1500到2000万美元之间。

  • 新闻 NEWS 2011.06.10

    西九龙文化区管理局CEO公布

    《华尔街日报》报道,Michael Lynch被任命为西九龙文化区管理局CEO,由香港特别行政区长期筹备发起的这一项目,意在促进本地的文化艺术的发展。Lynch曾担任悉尼歌剧院和伦敦南岸艺术区的首席执行官。今年一月,前任CEO Graham Sheffield由于健康原因卸任。三月份,福斯特和合作伙伴建筑事务所关于滨水区艺术区的设计提案被通过。

  • 新闻 NEWS 2011.06.08

    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各大奖项揭晓

    第54届双年展于6月4日盛大开幕。在开幕当天,由哈山尔罕(Hassan Khan)、卢迎华(Carol Yinghua Lu)、莱蒂奇娅-拉加利亚(Letizia Ragaglia)、克里斯汀-马萨尔(Christine Macel)与约翰-沃特斯(John Waters)组成的评审团颁发了本届双年展的最佳国家馆金狮奖、最佳主题展艺术家金狮奖以及最具潜力艺术新人银狮奖。以下是获奖名单:

  • 所见所闻 DIARY 2011.06.07

    光国之都

    大卫•威拉斯科 | David Velasco

    “不可思议!”

    “好兴奋”

    “给力……”

    “我讨厌这个地方”,我已经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这么说了,说真的,威尼斯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在这个又夸张又傲慢的城市里,如果你将游艇正对着Sestiere

  • 新闻 NEWS 2011.06.03

    香港Para/Site艺术空间新任策展人

    《华尔街日报》记者Payal Uttam报道:香港当代艺术空间Para/Site宣布Cosmin Costinas将担任该空间的新执行理事和策展人。在没有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情况下,这个位于上环的艺术空间所举办的当代艺术展览尤为重要。Costinas此前是乌德勒支BAK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他说:“我相信,我们将巩固Para/Site作为国际重要的当代艺术平台的地位,并且在多中心的全球艺术地图上成为一个核心机构。

  • 新闻 NEWS 2011.06.02

    卢浮宫获得三百万资助波斯艺术

    《洛杉矶时报》报道,卢浮宫美国朋友团体宣布,eBay的创始人Pierre Omidyar表示以其母Elahé Mir-Djalali Omidyar命名,建立起一个三百万元的基金,这笔钱用于博物馆在波斯艺术方面的教育和学术项目。Omidyar出生于巴黎的伊朗家庭,后移居美国。这笔资金也支持研究波斯艺术和文化的学者。

  • 杂志 PRINT 2011年夏季

    计算机建筑与抽象绘画

    肖恩•凯勒 | Sean Keller

    建筑与绘画不相往来久矣! 二者源远流长的关系(从现代建筑与纯粹主义、构成主义和风格派之间的密切关系,到后现代主义对于波普艺术的迷恋)已经分裂。科普西耶早晨作画下午设计建筑的美谈已经不再是专业领域的榜样,而成了往日奇谈。在过去的二十年内,建筑师的手动绘图和建模基本上都被计算机所取代,所以今天的年轻建筑师白天搞建筑实践,晚上通宵坐在电脑前做建筑设计。

  • 杂志 PRINT 2011年夏季

    空洞的姿态:利希滕斯坦的“笔触”

    格雷姆·巴德 | Graham Bader

    威廉•鲁宾(William Rubin,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绘画与雕塑部主任——译者)在《国际艺术》(Art International)杂志上评论1961年匹兹堡三年展时,对展览上,以及当代绘画领域姿态抽象的肤浅泛滥感到惋惜。他写道:“五十年代末占主导地位的前卫绘画样式(实际上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这种现象,只不过名号不同,例如抽象表现主义、滴洒主义等等)与现代艺术史上的其他主要风格相比似乎少了一些多样性、创造力和个人气质。难怪当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 杂志 PRINT 2011年夏季

    迪斯科球灯:为抽象表现主义辩护 II

    艾米•希尔曼 | Amy Sillman

    我有些为抽象表现主义感到难过。如今,谁都对这个六十多岁的老伙计侧目而视:它粗俗,男性中心,空洞无物,为布尔乔亚主体性叫好,是中情局冷战的幌子,而且,从根本上来说,所谓表现,就是个令人尴尬的东西。一个纨绔子绝对不会做类似挣扎、斗争、以双臂挥洒才情这种认真执着的事。至少一个老派的纨绔子不会。T•J•克拉克(T. J.

  • 杂志 PRINT 2011年夏季

    飞溅和涂抹:抽象表现主义的矛盾

    哈里•库珀 | Harry Cooper

    抽象:按字面意义理解,是“抽取,往后拉”。“表现”:“显示,往前推。”1946年,批评家罗伯特•寇特兹(Robert Coates)首次提出抽象表现主义概念时,有没有发现个中词源学意义上的矛盾?也许没有。他评论以“推拉”构图理论著称的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是不是巧合?也许是。对寇特兹来说,“抽象表现主义”只不过是比“泼溅涂抹派绘画”更“礼貌”的一种说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