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王旭,《A Stand》,2017,自然土,衣钩,泡沫,金属,165.10×62.23×35.56cm.

纽约

蚊子,灰尘,和小偷

47 Canal
291 Grand Street, 2nd Floor, New York, NY 10002
2017.01.12 - 2017.02.12

纽约替代性艺术空间PRACTICE的三位主创何京闻、Cici Wu(武雨濛)和王旭,在与自己空间相邻不远的47 Canal举办了群展,从集体性的、策展实践的侧重,转向更私人化的、艺术创作的表达。展览标题的所指是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出于防蚊、防尘、防盗的实用主义考量,而把阳台筑起护围加以封闭的习惯。这三样物件都处于变动状态,它们不受欢迎而被排除在外,是不被聆听的声音和不被观看的盲点。联系最近的美国时事:大选的后续、展览所在地纽约唐人街渐起的士绅化进程、移民禁令激起的风波,这些物象含蓄地指涉了少数族裔的身份、合法系统的内外差别、自我与他者之间矛盾复杂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三个人展示的作品皆创作于2017年,对各自熟稔惯用的媒介进行了形式与意义上充分的探索。王旭接受了中美两国学院派的雕塑训练,作品《A Stand》(2017)以古希腊Kouros风格为参考。临摹西方经典是在中国学习雕塑的必经阶段,这种训练将个人对形状的认识与记忆与某种含糊的同西方的联系凝聚在一起。作品半风干的泥土质地显出未完成的手工感,壮硕健美的躯体略大于真人,且周身插满挂钩而显得更像一具实用的衣架,这来自于王旭在制作过程中常常顺手往雕塑插上棍子以便临时悬挂自己衣物的个人习惯。作品使雕塑介于纯粹的艺术与可用的物品之间,有关艺术家与其创造物之间关系的隐喻。

王旭对于学院派的实践有着自己的反思,他一直试图走出工作室进行创作,视频《雨前的夏风》(2017)拍摄于纽约上州暴风国王艺术中心(Storm King Art Center)的驻留期间,是将身体与创作置于旷野中的尝试:他收集山间的泥土和草木,经过混合、晒干等工序用作雕塑的原材料;还纪录了为艺术中心一位园丁塑造头部肖像的过程,两人在室外相对站立,他拿起一撮玉米须去描摹对方上唇的胡子,像一次被周遭的自然所覆盖的无声交流。考虑到艺术中心正是以大型户外装置为其主要的收藏,视频中展现的人的行为大多是在为雕塑而做的准备,而所拍摄的自然环境也更像是一整片为雕塑而存在的基座。

Cici Wu带着自制的机器《外来物#1 毛茸茸的光(原型)》进入影院,收集了一部正在上映的剧情片《月光男孩》(Moonlight,2016)的光的数据。作品《近一点,近一点,爱情说》(2017)把这片被记录成不同色阶的灰白投影到展墙上,其明暗变化又被另一个感应装置接收,联动反映到牵扯着项链、衣袖、树叶和干草莓的一串物件,使它们随着“剧情”来回移动。这是一套已被抽象化的光的语言,正如人类的爱情与故事被抽象为电影屏幕上的色彩与图像的运动一般,艺术家将电影进一步抽象成光的起伏波动。机械装置与人一样,在理解和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决定自身的反应与动作,再塑造和谱写出新的故事。在展陈上,她的装置像一个微缩的单人影院,折叠软座正对着方形投影,挂在头顶的项链与看电影时心头常有的悬而不决相通感——为流动的影像注入了具态可感的形状,那是机器诉说的细语,和光亮照出的剧场。

何京闻以诗歌创作为主要实践,但他只展示了一首自己的创作,以展览资料所附的作品列表的形式——《血的味道去不了,把时间榨出汁来》(2017):标题也是整组装置的名称,四行诗句则被分别冠名到手工书(他与凯西•罗宾斯共同翻译了任航的诗集)、雕塑装置(诗集被放置在近一米高的仿棺木木盒中)、气味(基于家制辣椒酱而成的香水)和现成品(经过切割的黄铜浇花壶喷嘴花洒)这四个物件上。诗无影无踪,又像展示的气味那样蔓延到空间中的一切。这让人想起马拉美对诗歌的理解:“逐个征服词语,从而征服偶然”,而在何京闻这里,或许是在逐个发明偶然,从而发明诗歌。

尽管看起来像是躲在他人的话语和普通的物品背后,艺术家的语焉不详其实直白坦承:特制辣椒酱是外祖父的秘方,而从他的辞世开始,何京闻经历了十年既像惩戒也像修行的生活——“人有时感受不到自己体内的器官”——身体内部的虚无被总结到创作当中,使作品中的种种性暗示显出了 “血味”。比如任航文字中荷尔蒙的躁动与旺盛与其摄影作品相一致,但作为文本的译者,何京闻的自我反观则多出了克制与痛苦,他在词语的转化和编织中梳理着私人记忆。

如果达成共识是困难的,那么诉说是否仍然必要?展期恰逢动荡的美国时局,各种反抗示威游行从某种程度来说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表达。三位艺术家则从小而具体的出发点着手,他们并没有用亢奋的热情去回答这个难题,而是他们展现了一种可能的和谐,一种各自保有独立但仍能共同栖居的务实。是何京闻实践的日常诗意,是Cici Wu引用福柯所说的“无形的友谊(formless friendship)”,也是王旭对艺术的理解——“艺术是一次又一次的私人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