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陈轴,“平静,7”展览现场,2019;左:《大黑天死无定》,2019,瓷器、打印机、纸张,10.2 x 27.5 cm;右:《平静No.4》,2018,铝板丙烯,49 x 63 cm.

北京

陈轴

拾萬空间 | HUNSAND SPACE
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798西街02号
2019.11.02 - 2019.12.15

陈轴个展“平静,7”中关于佛家“无生无死”的表达似乎与海德格尔针对存在及意义的诠释产生了交叉。“语言是存在之家”——人借助语言和概念而存在,同时又通过为万物命名而让世界获得了意义。那么,那些“你无法命名”(《你无法命名》,2018)的又是什么?艺术家在展览自述中描述了一种静置的状态:放置浑浊的水,当尘埃落定,水清澈透明,平静则显现了出来,此即为“无生无死”的现实回应。而那些没有被命名的部分,则是现实之外的世界,超越了轮回。更为具象的是,当直观的“死”和跃动的“生”在三联画《平静No.3》(2018)中并置时,在骨头和青色画面的背后,似乎黑色的底和形乱的线是非“死”非“生”的,他们给画面带来一层抽象,同时也象征着那个无生无死的世界。

在《蓝色悖论No.1》(2016)、《即使在梦中你依然要绕过那堵墙》(2018)等作品中多次出现的骷髅很难不让人联想到霍尔拜因的《大使》(1533)。那颗极度平面化的骷髅作为“死亡”的符号毫不留情的把虚无(vanitas)摆在了观者面前。在这个构建信仰语境的展览中,人类头骨还被赋予了一些密宗里的神秘色彩。追求永恒和真理的西方一神论与指示众生“诸行无常”的佛教彼此遭遇。不过,艺术家似乎只想进行一场关于死亡的纯粹讨论——头骨在此仅为一个直指死亡的单一符号——思考“死亡”的概念或许是一切宗教的第一步。然而,什么是死亡?在影像作品《活生》(2017)中,一对百年前的灵魂在讨论活着的感觉,一个青年在思考什么是记忆。如果存在即被感知,那么被记忆遗忘的东西是否存在?作为形而下的器物,以菩萨尊号命名的“宝塔瓶”及其瓶身上的密咒——莲花生大士心咒和三字根本咒——又赋予其形而上的精神力。艺术家试图让信仰穿行于不同的界面之间,而穿行本身便造就了“形式”——符号、图像与材料间的差别均被暂时搁置,抑或被整合入某种由信仰带来的整体美学之中。

犹如身处于露天墓地的观展体验非常奇特:站在看似新翻出的黄色泥土上,一些骨头散落在地。《不动如来尸陀林观景》(2019)和一个由骨头组成的香器在展厅中两两对应,整个空间似乎都变成了直观呈现死亡的尸陀林。佛像底座的光盘和其左右的魂瓶相伴——将科技材料与精神性物件并置是艺术家“生活被技术所定义”观点的证明——与基特勒关于技术先验性的论调类似,灵魂被置于技术之后,并依赖技术的支撑。同样的并置也在《大黑天无死定》(2019)中出现,有储存性质的“宝塔瓶”通过打印机得到一个平面头骨的形象,大黑天象征的“无死”和头骨象征的死亡进行着对话。或许,“的确存在着不可言说的东西。它们显示自身。它们就是神秘的事项。”(维特根斯坦,1921)而艺术家试图展示的这种“无生无死”的状态如同超越解释的密咒一般,不只存在于那些黑魆魆的抽象画面里,也即存在于维特根斯坦所言的不可言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