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拼拼凑凑的利维坦”展览现场,2019.

纽约

拼拼凑凑的利维坦

LUHRING AUGUSTINE | BUSHWICK
25 Knickerbocker Avenue
2019.10.12 - 2019.12.21

《圣经》中与上帝抗衡的水怪“利维坦”经由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理论为人熟知:个人出让“自然权力”给国家,这一社会契约的缔结让国家成为拥有极大权能的怪兽。该隐喻在今天的全球政治图景下似乎依然具有普遍意义。纽约Luhring Augustine Bushwick画廊的展览“拼拼凑凑的利维坦”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上述政治哲学背景。题目源于展览中杨健的雕塑作品:艺术家找来全国各地政府形象工程中常见的古兽雕塑,将其局部翻拓成铅片,再把铅片焊接在废旧钢筋制成的骨架上,拼成一头鸡首蟹爪鱼尾的怪诞巨兽。铅片并没有完整地包裹钢筋骨架,其间巨大的镂空让人可以轻易地看到雕塑的内部结构。

“那里有一个裂缝, 一切的裂缝/ 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策展人林杰明(James Elaine)在筹备展览期间遇见了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的这句歌词。歌词让他联想到杨健的雕塑——并非裂缝本身,而是光透过破口向人们透露了真相。由此,展览的整体思路既运用了杨健作品的政治隐喻,又跳出其具体指涉,让某种超越现实的精神性统摄全场。

展览的空间布局似乎是雕塑《利维坦》(2018)的延伸,作品的排布并不取决于观念的联系而取决于视觉关系,好似随机发生的现实事件亦随机地发生于不同的社会空间中。参展作品都同时包含了对艺术家所处现实的直接或间接回应以及从现实中的抽离。展厅入口处,张如怡的《一株》系列雕塑(2018-2019)将仙人掌翻制成水泥雕塑置于白瓷砖之上,并在内部置入钢筋支撑。直观来看,作品似乎呈现了现代工业社会侵入自然而形成的新型工业风景,实则隐喻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与《一株》并置的是刘东旭的《白色的花》(2018),这件集合了周朝青铜器、佛教莲花香座和中西方经典石柱造型的小雕塑与墙壁一样洁白,极易被忽略,仿佛是文化融合渐渐成为日常而进入人们视觉盲点的一个缩影。和《利维坦》一样直接运用和政治相关的素材进行创作的作品包括赳赳的三屏同步影像《2026年》(2015)和曾宏的绘画《The People》(2016-2017)。赳赳将电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片《大都会》的部分镜头进行反转编辑,以原片的三倍速连续播放,部分情节变为倒叙。原片的理想主义情怀被稀释,转换为对社会阶级冲突加剧问题的刻画。曾宏以抽象的形式描绘具象事物的方法延伸到了对文字的实验。文字天然携带的政治性和抽象绘画的抽离性在他的作品中形成了有趣的张力。原本趋向于超越具体意识形态的作品在政治成为重要语境的展览环境中也不免被连接到多一重的解读。比如吴笛的声音视频装置《金河》(2017)让人联想到全球资本主义价值观影响下”物欲横流“的人心状态,而娜布其的雕塑《空间外的风景 No.5》(2015)则以并不通往任何地方的楼梯作为建筑的抽象影射了阶层政治。

展览唯一一幅具象绘画是赵洋的《罗马是个湖181202》(2018)。这个以罗马为名却与罗马没有任何关系的北京市郊的人工湖周围,发生过太多和这个湖的名字一样荒诞而无奈的事情。赵洋将类似的荒诞甚至因无奈而显得荒芜的意味带入画面中,并且加上了一道诗意的滤镜。这滤镜正好像光的另一重意义,除了显明真相以外,还为现实增加了一重审美的意义,好让人在窥见现实斑驳的裂缝时,不至于丧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