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杨茂源,“记忆的备份”展览现场,2020.

北京

杨茂源

HdM 画廊 | HdM Gallery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七星东街
2020.09.04 - 2020.10.09

天南海北,杨茂源去过不少地方。每到一处,他与那里的人群相识,与那里的风景相识。可是,在他的最新个展“记忆的备份”上,我们能看到,旅行给予的新奇体验没和他旧有的经历一刀两断。展览进门看到的第一件作品叫《未命名》(2019),是一张摄影,拍摄于德国的一家书店。那是一本书的扉页图案,它让他想起在央美学习时,压在玻璃板底下的鲜艳颜料。

再往后走,几十张肖像照片排成一面墙,肖像中人物的面部被红白相间的种种纹路取代(第一排第十二张为淡蓝色及白色相间的花纹,是为例外)(《无题(肖像)》,2018)。我们没法追溯每一种纹路的来龙去脉,只能寻到某些隐约相似的痕迹:第三排第二张像是青铜器上的雷纹,却圆润和随意许多;第一排让人想起英国米字国旗,但比例不尽相同。而线条和纹饰本身就有坚忍的天赋,能避开灭杀它们的念头,在宽广的时空维度中保存自身的视觉基因。我们想到,《古兰经》对偶像崇拜的禁止导致伊斯兰装饰图案里几乎没有动物和人物的具体形象,但客观上反而成就了伊斯兰文明卓越的纹饰艺术。又比如,被称为“阿拉伯式抽象卷草”的伊斯兰藤蔓纹饰起源于希腊扇形棕叶,经由埃及莲花图样演绎,其变体如今散见于北京城乡结合部的很多窗帘批发市场——它们静待着被送往千家万户,窗帘安装完毕后,可能并不会有谁再多看一眼。在此次展览中,一些沉默的纹饰被展示出来,它们出现在雕塑上,照片里,或是纸上作品中,有时替代了人物的面部表情,显得老实但难以琢磨。这些替代表情的纹样,多少来自集体审美长期的打造,多少只属于个人?多少是确有其事,多少是刻意杜撰的?我们不得而知。

《无题(肖像)》背景里色彩缤纷的纸头,再现的是杨茂源从世界各地城乡家庭收集来的墙围子的颜色。同样的颜色组合也出现在上下对称、扣在一起的一组陶瓷帽子上(“记忆的备份”系列)。那是些来自私密领域的颜色,曾经只在室内现身。现在,这些颜色大摇大摆,与街头晃动的脑袋或供于展示的脸孔发生了点联系,暴露在更多人眼前。

好比管中窥豹,杨茂源用私人的视角截取浩瀚的纹样和图案历史。这角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他的生命展开,再绕回原处,做好备份。像《未命名》一样,他年少时学习艺术时的经历总是闪回。两个大卫,脸对着脸,凹入彼此,留下毛发,被撂在博物馆的展示台上(《来自两个大卫头部的完美对接》,2017)。科班学习经历让大卫头像在艺术家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像梦魇,也像草原跑的羊,或者天空飘的云(云和羊都是杨茂源作品中常见的形象)。图案能通向一个个令他难忘的瞬间。那些瞬间回不去,念叨显得矫情,刻意挽留又显得软弱。艺术家只能向沉默的纹饰学习,将那些瞬间埋藏在作品的角落里,这么持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