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沈莘,“ས་གཞི་སྔོན་པོ་འགྱུར།(The Earth Turned Green)”,2022,展览现场. 多频录像装置,有声,38分39秒. 图片:艺术家惠允.

纽约

沈莘

Swiss Institute
117 2nd Ave, 2nd Floor, New York
2022.05.04 - 2022.08.28

身处跨文化多语言的纽约,观看沈莘磕磕绊绊学习藏语的过程让人尤为感慨。个展“ས་གཞི་སྔོན་པོ་འགྱུར།(The Earth Turned Green)”(大地转绿)以沈莘受瑞士学院委任创作的同名视频装置为核心。作品的影像出现在落地屏的两侧,英语和藏语字幕则分别投影于两侧屏幕边沿的地面,展厅就此均匀地一分为二——像是在隐喻语言不同所带来的沟壑。视频串联起沈莘和他的老师吉塔宗在十二堂课的过程中朗读藏语以及汉藏夹杂的问答探讨。教学素材与影像直接相关:沈莘与灯光设计师合作表现出四季中的各一天,随后记下自己观看这些舞台灯光的感受,再交由吉塔宗转译成藏语。这些影像直观地可视化了学习与时间性的关联,四季流转的枯荣变化,取代日常生活的场景,成为学习的教材。

学习,确如沈莘所说是“学以忘却”。我想起疫情封控时,听分处北京、上海的友人聊起自发组织学习语言的在线小组,大家得以暂时地忘记当下处境的限制,忘记包含了诸多陈腐已知的此岸。在忘却的同时,投入地去趋近某个含糊又遥远的对象,犹如视力校准一般将之铺展到眼前。沈莘作品中的朦胧和回声都极富力量,它们勾勒出含糊遥远的未知的形态。屏幕中的光影,交错着形成色彩团雾——有时会令人想起罗斯科等色域绘画的抽象语法——而非四季景象,因为艺术家要展现的不止具体的语言、文化或图景,更是经由学习产生趋近的过程。朗读和对话也类似,大量藏语念白和交织的汉语回荡在展厅,但听来模糊难辨,沈莘把语言中的信息提炼到几乎声音的程度再进行使用,让母语是藏语、汉语或英语的观众都感受到语境的陌生。用陌生描摹学习的本质,也为观众褪去经验的捆绑。

何伟(Peter Hessler)曾经强调身份政治的相关议题中缺少对“语言身份认知”(linguistic identities)的思考。他批驳美国近一个世纪以来只有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这一位会说多国语言的总统(法语和德语),而无论奥巴马或特朗普都是不会外语、成年后毫无海外生活经历的特权教育的代表。“你知道的语言越多”,何伟写道,“就越会意识到给他人贴标签是多么的困难,因为每个头脑都包含了自己独特的词汇库。”

语言学习就是在一遍遍地更新这个词汇库。作品中,沈莘与吉塔宗是教学相长的,他们对藏语表达的独特理解互为补充。吉塔宗描述“水果”是树上的块状,这让沈莘感到意外;而当沈莘困惑于“夜晚”的词根“为什么和母亲有关”时,吉塔宗坦言自己从没这样思考过。学习的双方都敢于袒露无知、吸纳彼此的创造与想象,这其中饱含了深刻的平等。也让我想起何伟的一个善意观察:“有时候,中国人在糟糕地使用英语时反倒表达得最好。”所谓“好”,无关母语与否,而是在不同语言的缝隙间冒出新芽,或如沈莘所说,是“将所看所感[…]当作知识生产的场域,而得以与多样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