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徐昊旻,《无本之木》,2022,3D打印模型、颜料、定制电路、电子元件、LED面板、网页、亚克力.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展览现场,摄影:朱磊.

上海

缠绕:生物/媒介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 CHRONUS ART CENTER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2022.07.30 - 2023.02.05

有别于常规的基于空间排布的策展方法,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近期的项目“缠绕:生物/媒介”历经四次开幕,将四个章节——转码、进化、能动主体、共生——在时间维度中依次展开,把展览呈现为一个持续生长的过程。将展览转喻为“活物”的安排也契合了主题所暗示的对生命形式的语境重置。策展团队在展览前言中援引媒介理论家萨克尔(Eugene Thacker)对“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的重新定义,指出其与信息技术之间彼此交缠的关系,并从这一前提出发,将探讨范围扩展到生物与媒介如何在动态变化的关系中寻得与调节“成为生命”这一过程的多态性。

在几乎未有隔断的展陈空间内,不间断运作(呼吸)的作品借由动态变化的声音和光线在此开放场域中生成一层“加密的通信网络”。无论是培养缸中自动滑动的电子元件(安妮·刘,《在肉身机器中寻找灵魂》,2018-2020),或发声的原核生物和软体机器人(马兹·贝林·克里斯蒂安森与乔纳斯·约根森,《SONŌ》,2020-2022),还是空气浮动中闪烁的盖革·穆勒管(金允哲,《阿尔戈斯》,2018)和汲取数字图像为养分的断木(徐昊旻,《无本之木》,2022),这层不可被人类准确识别的加密信息网提示着非生命体涌现出自创生(自我生产与自我维持)的可能,同时又揭示了它们如何在与人类环境的纠缠下不断模拟着由人类定义的生命形式。此处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非生命体的自创生系统是否仍需局限在人类认知范围之内?对此,展中数件作品不约而同地选择在未来向度中予以回应。やくしまるえつこ在作品《我是人类》(2016)中将蓝藻这一在地球上存在了25亿年之久的微生物DNA序列作为创作及存储音乐的载体。依据艺术家的描述,携带音乐信息的基因片段将在蓝藻体内不断变异并留存50万年之久。假设人类在五十万年后走向灭绝,这个存有人类信息并仍在不断进化的杂合体又何需再受缚于人类对生命体的定义。顾广毅、罗伃君与田倧源合作的项目《未来神猪博物馆》(2020)则以台湾民间信仰中原有的神猪文化为起点,通过科幻式的虚构,在2020年由非洲猪瘟疫情引起的全球猪只数量锐减的设定下,推导了神猪文化在未来不同时空的技术介入下产生的演化。在这个展示神猪文化的博物馆所记载的三重平行时空里,艺术家们为每个时空撰写了不同的故事脚本,在此之中,人、猪、技术物,以及鬼神的形象陆续浮现。宗教元素的渗透提示了另一维度的观看,即对“灵魂”(psyche)既定等级排序(比如在生物神学领域)的扰乱。在第三重时空的神猪故事里,信徒的虔诚指数决定着神猪饲料的营养成分;而奚雷的研究项目则以神龛形象及神话叙事揭示“桑园围”水陆生态循环的传统农业模式如何被包装成文旅景观遗产。此处,不同物种及事物之“灵魂”不再是为等级排序的占位符,而转化为一种流动状态——既促成与他者间的灵性连结,亦见证着神话的价值转换。

最后,当我们驻足在王月悦的作品《云凝为雨滴坠入海洋》(2022)面前时,或可感受到展览的自问:人类是否真的曾经处在过任何中心位置上?在该作品中,艺术家通过控制系统在密闭立方体块中模拟十天之后青岛的降雨情况,但人为观测尺度、计算机算力、立方体中水的物理特性等一系列要素影响着预测与模拟的准确性。人们似乎永远无法知道在什么时刻,位于何处的水滴会精准落下,就像展览团队无从知晓为什么密封的立方体里会在数天后突然出现一只不知来处的果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