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陶艾民,《女书》,2008,搓衣板、渔线、墨水、宣纸,“The Book as Artistic Medium”展览现场.

上海

“书籍作为一种艺术媒介”

ASE基金会
上海市黄浦区茂名南路205号瑞金大厦南侧7楼
2025.04.24 - 2025.10.10

当“书”和“艺术”相遇时,我最直接的联想是艺术书(从艺术家画册、艺术评论集到艺术书展上售卖的zine等),或书的艺术(比如“最美的书”之类的设计奖项)。然而,由比利安娜·思瑞克 (Biljana Ciric) 在ASE基金会策划的展览“书籍作为一种艺术媒介”(The Book as Artistic Medium)极大拓展了我对于书籍作为一种艺术媒介的想象:书可以是观念的载体(《黑皮书》《白皮书》《灰皮书》),行为的媒介(张培力《褐皮书一号》、李爽的《橘子柚2》),也可以是凸显物质性的艺术材料(黄永砯《<中国绘画史>和<现代艺术简史>在洗衣机搅拌两分钟》);可以作为纸上的展览(《同意以1994年11月26日作为理由》),交流和讨论的空间(PDF电子期刊及《冯火月刊》),甚至成为介入社会、回应现实的武器(李牧《蓝色图书》)。而展览中丰富多样的案例更串联起1979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线索,呼应策展人比利安娜对于档案及文献的长期研究。

李牧的《蓝色图书》(2008-2009)是展览中最具丰富面向与情感张力的作品之一。从2008年11月起的八个月里,李牧在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活动室内设立了一个临时图书馆,除100多本文学书、艺术画册及杂志外,还有供学员们交流的速写本。艺术家每月举办一次工作坊,以“心里的风景”、“气球的游戏”、“用艺术杂志做拼贴”和“爱是什么”等为主题,与学员们展开互动。展览呈现了李牧的手记、未成年犯学员的素描与拼贴本,以及未通过审查、被裁切掉的图片集。在艺术与书籍的滋养下,学员们悄然发生的转变令人动容。作品同时也探讨了艺术和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书籍背后权力机制的运作,而当时该项目得以实施也反映出奥运和世博年代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

展览对ASE艺术图书馆空间的利用及灵活的布展方法也令人印象深刻。夏成惟的《陶餐具》(2021)和《芭蕉叶书》 (2023)被安排在展馆靠近厨房的区域,自然材质与空间语境交织,挑起观众的通感体验。郑亦然的《斯泰西致德里克的两封未寄信》(2021)藏匿在一个不锈钢装置内,需由观众亲自拉动才能显现,形式和内容由此统一。陶艾民的《女书》(2008)则占据了展厅中心位置,几十块粗粝的搓衣板与由搓衣板拓片做成的线装书,仿佛是对女性生存境遇的无声控诉。丁乙的《柒拾叁圆》(2019)及程新皓的《对一条河流的命名》(2016)均以展开的册页形式呈现,将阅读长卷的经验转化为身体在空间中的移动。还有散布于展厅各处墙面的刘窗的《爱情故事之七》(2005-2013),那些出现在通俗爱情小说书页边缘处的打工人涂鸦和书写,也成为展览的“页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