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吉罗拉莫•马里,《每当我想冷静下来,我就开始痒了》,2012,录像,声音,8张A4打印纸, 尺寸可变.

上海

向文人学习3

OV画廊 | Oriental Vista Gallery
上海市绍兴路19号
2012.09.05 - 2012.10.10

文化已被边缘,究竟是基于怎样的心理,连续三年都要来提倡:向文人学习。如何学习?学什么?文人是谁? 这是一个玄而又玄,颇有开放性的话题。本次展览中,不少外国艺术家多半都老老实实,紧抓着具象的逻辑和中国式意味。莫妮卡•林(Monica Lin)的《在科举考试的路上》,从材料到形式再到内容都明白无误是中国式的故事:写满米字、头顶发髻的考生,一个有关蒲松龄故事的影射。或是克里斯蒂娜•施米吉尔(Christina Shmigel)的帽子们,真与假、记忆与无常。中国艺术家则玩虚的,接近一种气韵式的思考。空间的墙面上,史金淞随意题壁,是仿草书的无意义符号。李消非的《流水线》,在三个屏幕上,第一幅是正在倾泻而的煤渣,油黑润亮如山丘,中间屏幕上,工人在厂里的长椅上消夏午歇,而第三幅则是白色的粉尘和悬垂物。画面洁净,叙事完整,工业革命中被忽略的浪漫情氛不言而喻。此外,计文于朱卫兵的《步辇图》借古讽今,指涉物有点太过明显——唐太宗的步辇变成了轮椅,侍女则被黑西装、红领的国安、荷枪的士兵所取代。

但吉罗拉莫•马里(Girolamo Marri)的诗意无人能及。那段幽默的录像本身接近一次真实的演出:当含义子弹般密集,比如文人、山水、绅士、孔子,如何来理解“朴”之类的奥义,马里几乎应接不暇了,怔忪,喝一口水,又加紧思考。朗读中,马里的自言自语无比出彩。当问及文人不仅需要阅读,也需要游历山水,以获得德行的完备时,他先于答案,以不思议的语气评断:“How noble……”令人失笑。此外,当策展人林白丽(Rebecca)向马里阐述“向文人学习叁”的策展意涵,提请马里在前次基础上发展、寻获一些新的想法以使展览出现更多维度的时候,马里的自语是“I don’t think so…”。这种间歇的阻断,令人获得了一种提问者、回答者之外的第三种眉批式的灵感,甚至是讽刺的互动。而面对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谁是君子?这个时代是否还有理想?”马里吟哦了半天。但他那段诗一样的陈述,“在八月里喝到热白茶,微笑着死去,享年117岁……如今我们无法将生活的意义发送在仅限只言片语的微博上”,足以抗衡所有日常干燥的语言,以及工具化的理论,那种毛茸茸的敏感,让“文人”二字获得了最真实的主体,同时具备一种入世的批判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