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陆平原,《河原温,今天系列,2014年12月23日》, 2014,布上丙烯,卡纸,报纸,27.5 x 35 x 5cm.

上海

陆平原:河原温

没顶画廊 | MADEIN GALLERY
上海市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负一层1号
2016.01.09 - 2016.02.22

外观上的相似让陆平原这次展览的现场像极了河原温过世之后在古根海姆个展中的一部分——只是,推开门迎面墙上的作品赫然写着“3 JAN. 2016”,这是现场唯一的大尺幅画作,异常醒目,而完成时间距开幕只有5天——河原温的“今天”确实变成了在场所有人此刻的“今天”。如果陆平原想要探讨的是时间问题,展览的观看体验确实适宜,甚至可贵。系列中最早的创作《河原温,今天系列,2014年10月18日》(2014)挂在展厅最左侧;随后的日期画以此为开端绕墙一圈,包围住空间中的所有人,仿佛时间涡轮的投影。而河原温离世的事实,连同他自己一贯的缺席(包括不出席展览、不留下照片、不接受采访),使得“无”在这次展览中强烈地成为了“有”的明证:他的不再存在造就了“今天系列”以当下这种面貌进行的更新。这一点亦从反面补足了河原温在自己大部分作品中用“有”来证明“有”的时间观念,即“我还活着(I am still alive)”、“我起床(I Got Up)”、“我去过(I Went)”等等,所以我/时间存在。

不过整个展览最吸引人的概念是“托梦”,陆平原的故事显得奇趣又保有浪漫色彩,延续了艺术家对鬼故事与灵异事件的持续关注,也将探讨引向了有关艺术作品原创性的问题。我们或许可以有如下三个递进的层次来理解“托梦”一词包裹着的“原型”与“续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最为消极的一层,是续体中的原创与自主成分已然被拧干,成为对原型的纯然拷贝。甫一看到陆平原的“今天系列”,形式上与河原温作品的一致性或许很容易让其被归结为简单拷贝而忽略其创造性部分——不过,或许合理化这种简单拷贝本身就是作品最大的创造性所在。第二个层次是将续体视作原型的一种代理,这也相对符合陆平原自己的描述:“这是一件河原温的作品,署名应该是他,我只是在梦中应他的要求替他继续……因为实际操作的问题,我必须把作者变成我自己。”在具体操作中,陆平原通过资料学习和研究来接近河原温当时的创作习惯与原则,包括保留报纸和盒子,根据所处地域的区别切换英语和世界语的使用,背景用混合的颜色,因而每天都有差别,并相应做好色标统计等种种细节。

最后一个层次是杜尚式现成品的进阶,即续体对原型进行整体挪用。杜尚曾经在写作中论及当时“艺术家使用的管状颜料由机器制造”,因而是一种现成品,所以“世界上所有的绘画作品都得益于‘现成品的辅助’”而缺乏原创性。在陆平原的“今天系列”中,河原温之前的作品连同他的创作方式就是 “管状颜料”般的现成品。新的“今天系列”反映出当代艺术的现状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将物件作为现成品了,知识体系、图像生产和行为模式都可以被整体打包起来,填充物那样塞进“管子”,任由后继的艺术家们涂抹到各自的创作中。从这个意义来说,陆平原“托梦”概念的核心是更新了现成品在当下语境中的内涵:“观念”,取代具体物件,成为了现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