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 “沼泽”展览现场,2024,腓特烈港艺术协会. 图片:Luo Li/Kunstverein Friedrichshafen.

    周霄鹏

    Kunstverein Friedrichshafen
    Buchhornplatz 6, 88045 Friedrichshafen
    2024.07.06 - 2024.09.01

    在德国腓特烈港艺术协会(Kunstverein Friedrichshafen)举办的“沼泽”(Swamping)是长居柏林的艺术家周霄鹏的首个机构个展。展览突出了艺术家长期以来对地质学、古生物学、博物志的观察和兴趣。该机构位于德国南部边境,毗邻瑞士,周边遍布湖泊和山脉,为艺术家关注的主题提供了恰到好处的展出地点。

    展厅不同空间中分别呈现了几种固定尺寸的纸上绘画。一组A4大小的作品在首层的一面墙上横向铺开,由吸铁石固定在金属板上,好似一面未完成的工作墙。根据艺术家的调研,许多炭矿样本中都可以观察到石松门类植物的形态。因此在画面中,艺术家使用细线条勾勒石松属植物、薹草、泥炭藓、笃斯越橘等沼泽植物,其间夹杂着用炭笔和马克笔绘制的黑色矿石。在展厅的另一面墙上,A3大小的纸张竖向串联排列,拼接起一幅柱状岩芯样本长卷,黑色彩铅和喷枪模拟了粉尘颗粒散落和聚集的状态。画面中,柱状岩芯以不同的形式断裂、坠落,其中的灰度则是表现不同物质在地质层内各自的演化结果。画面局部还绘有标尺,它测量的不仅是物件的尺寸,也测量了从沼泽转化为矿石的时间维度。展厅二层则打造了一个矿石博物标本室,不过堆积在地上的标本收纳箱里并看不到矿石,只有挪开标本之后留下的灰尘印记。走近端详,这些印记是由喷绘模拟的灰尘图样,它们既是矿石的负空间,也是画作本身。展厅内也提供了几副望远镜,供观众在楼层之间眺望。这些望远镜通常由鸟类爱好者使用,在展厅里变成了用来观察作品和其他观众的互动工具,颇富幽默感。

    在“沼泽”的几组作品中,周霄鹏记录了自然物质的生长、消逝以及演变过程。这与艺术家对石头的长期关注相关,比如早期的作品《与石头一起工作和索尔恩霍芬的材料》(Working with the Stone and The Solnhofen Material,2014–2015,2021)、《从石头到虚拟价值》(From Stone to Virtual Value,2018)等。“沼泽”既是周霄鹏对石头这个主题的延续,也保持了艺术家一直以来对自然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些绘画虽然采用了写实的表现方式,但记录的又并非是完全真实的场景:将矿石重新构图于沼泽植物之中,或是想象岩芯在抽象空间中的物理形态, 再或是拟造标本留下的印记,都是对真实场景的虚构设定。而这些看似并无过多修饰的纸上作品,却如同由沼泽演化成矿石的过程一般,终究是长期积累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