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1863 results for:

  • 新闻 NEWS 2014.03.10

    卡塞尔文献展CEO波德•雷菲尔德(Bernd Leifeld)即将卸任

    卡塞尔文献展CEO波德•雷菲尔德(Bernd Leifeld)即将卸任。雷菲尔德的接任者是安妮特•库伦坎普(Annette Kulenkampff),过去十年里,她担任艺术出版机构Hatje Cantz的总监。卡塞尔市长Bertram Hilgen对这次任命表示了高度赞赏。2014年7月1日,库伦坎普将正式上任。

  • 新闻 NEWS 2014.03.10

    纽约Dodge画廊关闭

    位于纽约下东区的Dodge画廊,在经营四周年后,即将关闭。这家画廊由Kristen Dodge创办,自2010年创办起,就举办了四十二场展览。参展的艺术家有处于事业早期和中期的艺术家,包括Rebecca Chamberlain, Dave Cole, Taylor Davis。画廊关闭的消息至今尚未公布。

  • 专栏 COLUMNS 2014.03.10

    臆想时创造

    郝量

    景元斋主人高居翰先生去世的消息引发艺文界人士叹惋唏嘘,高先生也许是百年来首位在国内艺术界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并且得到认同与礼遇的海外汉学家。随着古美术热升温,高居翰先生著作相继由三联出版,毫不夸张地说,许多当代艺术从业者对于中国古代艺术的了解最早是通过他的著作窥探到些许端倪。高居翰的研究其实一直充满争议,但由于他出色的写作能力与想象力还是征服了大批读者,他所开启的全新维度对于中国艺术史研究意义可谓深远。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03.10

    韩锋个展

    盛立宇

    韩锋的画具有极简主义的气质,诸如那些大面积的用色,抽象的形状,简洁的构图给予观者的提醒,但这些画的内核却并非是极简主义的——艺术家试图通过画作讨论人、自然以及“人造”间的关系,一个十足的现代性问题。这和以绘画本身为主题的极简主义是背道而驰的。

    画家所关心的,是人造物如何背离人性,甚至成为绑架人的东西。《公路》(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03.12

    85前的非官方艺术

    王懿泉

    热衷呈现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是北京各画廊近年来普遍的倾向,与此不同的是博而励画廊新近开幕的群展“85前的非官方艺术”则另辟蹊径,将关注点对焦于十四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们从七十年代开始至八十年代中期的艺术实践。事实上,在针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研究中,85新潮和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都已被广泛地书写和建构,然而先于这些时期的艺术实践则未得到足够的研究和曝光。这次展览包括了八十多件少有公开露面的作品,而其中的大部分是第一次展出,例如冯国东的带有印象派气质的风景作品《写生之二十七》(1978),又或马可鲁的四联抽象油画《无题(1-4)》(1987)。对于一次画廊群展来说,“85前的非官方艺术”的策划提供了足够多的值得珍视的视觉线索。

  • 专栏 COLUMNS 2014.03.10

    时间的枕木

    ICEbergLee

    塞利纳在《茫茫黑夜漫游》里用了很多圆点,在词与词之间,在句与句之间。塞利纳说,这些圆点就是语言的枕木,让他的词句得以行驶下去。雷乃在《广岛之恋》中发现的被认为开创现代电影语言的蒙太奇手法,也正是为杜拉斯剧本中人物的内心旅程铺设的枕木。

    杜拉斯专注于将个人的内心体验与时代动荡并置,在《八〇年夏》中可以看到,她试图面对(或制造)外部与内部

  • 新闻 NEWS 2014.03.10

    张晓刚作品《血缘:大家庭3号》再现苏富比

    新京报讯 近日,香港苏富比春拍在北京预展。此次当代亚洲艺术板块中将出现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3号》、奈良美智的《梦游娃娃》等作品。其中张晓刚的这幅上拍作品曾在2008年以4736.75万港元创下艺术家个人纪录。时隔6年再度上拍估价为6500万至8000万港元。

    在4月5日举槌的香港苏富比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中将由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3号》领衔。该幅作品创作于1995年。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03.10

    加布里埃尔・莱斯特:有墙隔耳

    盛立宇

    在Leo Xu Projects举办的个展“有墙隔耳”是艺术家加布里埃尔・莱斯特(Gaberiel Lester)继2012年民生美术馆“Roxy”之后于上海的第二场个展。当代艺术家着迷于讨论时代与政治,但这些显然不是莱斯特所感兴趣的话题。他的作品时常轻松诙谐,主题也并非一定政治化——虽然当你走进展场时很容易将“有墙隔耳”与时下热点如爱德华•斯诺登结合起来。展览入口处的作品《私语#2》(MurMure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3.10

    无边的天际线

    韩丽

    展览前两周,北京的p.m.2.5指数一度爆棚,当身处雾霾当中的人们都被压得倦意四起、忧心忡忡之时,大风大雨的到来最终让这场悲剧就此刹车。蓝天配合着清爽的阳光,好天气再次降临。而也就在这样幸运的节奏中,中央美术学院第二届CAFAM双年展“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迎来了开幕的日子。不过,北京糟糕的天气还是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国外友人吓得不轻,当我问起YKON小组成员是否在前几日出门游玩时,他们的回答并不让我惊讶:“哦!布展实在太忙了,我们甚至连整个展览都还没顾上看,而且天气也……”,讲到这时他们无奈地摊了摊手,脸上意味深长的表情让我至今难忘。

  • 专栏 COLUMNS 2014.03.15

    艺术家大卫•里德回忆阿瑟•丹托(1924-2013)

    David Reed 译/王丹华

    [[img:1|left]]

    在诗人安•劳特巴赫(Ann Lauterbach)的推荐下,我读了阿瑟的《寻常物的嬗变》(1974),之后去了他在西八十街的纽约工作室学校图书馆做的一场讲座(1984年)。当晚,我是首次听说了《艺术的终结》,起初我误以为是关于绘画已死的讨论的延伸,我以为自己要再次被告知不要奢望作一个画家这样的美梦了。但是阿瑟的评论却让我醍醐灌顶,那一刻有种自在解脱之感。他关注的是人与艺术的互动。我可以去做我想做的。

  • 新闻 NEWS 2014.03.09

    艺术家罗斯•芬-凯尔西(Rose Finn-Kelcey)去世(1945-2014)

    艺术家罗斯•芬-凯尔西(Rose Finn-Kelcey)去世。芬-凯尔西属于六七十年代女权主义一代。但不久后她就作为一名艺术家和一名女性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她最知名的作品Bureau de Change, 1987,重新用硬币打造梵高的向日葵。生前,她的装置在爱尔兰现代艺术馆和Camden艺术中心展出过,作品也被选入泰德伦敦和Hayward画廊的群展中。

  • 专栏 COLUMNS 2014.03.19

    贾樟柯谈《天注定》

    周昕

    《天注定》自去年在戛纳公映起,国内公众对此片持续揣测的结果仍然是无疾而终。《天注定》是沿着中国传统历史脉络书写的现代电影,谈的不是知识分子的文人传统,更多是绿林好汉或是好女子路见不平的仗义和野性。人物的移动依然局限在中国语境之内,移民在城市间行走,本世纪初贾对乡镇的感受仍然是一种加速的抽象,而十年之后农村和城镇已经不再是俗套的二元对立,因为城市已经赢了,对城市的经验或是想象已经是俗世的整体状况。题材又加入微博这一全民运动,举国的热点被纳入电影的框架,由此给出的信号是导演在尝试改变或者说扩大电影的理想观众,但实际的结果是贾把自己也放到了至少是年度十大新闻的行列。近日《天注定》的网络版已经出现,本刊重新刊载贾樟柯访问,原文于去年十月在纽约电影节期间完成。

  • 新闻 NEWS 2014.03.04

    先锋作曲家罗伯特•艾舍利(Robert Ashley)(1930-2014)去世

    作曲家罗伯特•艾舍利(Robert Ashley)去世,享年八十三岁。他的创作将电子音乐混合到戏剧和歌剧当中,是声音合成运动的先驱者,对歌剧形式进行破坏性再演绎。艾舍利创作颇丰。1958年,他和Gordon Mumma共同创办了音速艺术联盟,这个小组的作曲家有Alvin Lucier和 David

  • 专栏 COLUMNS 2014.03.04

    第六十四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Travis Jeppesen 译/王丹华

    这个二月份,就在我们美国的朋友冻得屁股发僵时,柏林人却早早迎来了春天。我想那些只来柏林参加电影节的人们很难确定自己的行踪,整个城市好像一座没有穿雪衣的裸体者一样。小册子上印着上百个影片的名字,一面是大名鼎鼎的佳片首映,一面是神秘未知的新作,对那些这个月注定要在黑暗中度过的人而言,似乎并没有什么日程安排告诉他们最先应该看什么。所以我决定像个流浪汉一样漫无目的地在电影节的两个最大胆的电影宣言之间徘徊,二者都是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演绎:一个是布莱希特的《浪荡子》(1970,施隆多夫导演,法斯宾德扮演贝尔)另一个施隆伯格的Pierrot

  • 新闻 NEWS 2014.03.04

    导演吴天明去世(1939-2014)

    中新网3月4日电 今日中午,知名编剧史航、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等微博透露,著名导演吴天明因心梗离世,享年75岁。

    导演吴天明曾执导过电影《老井》,该片指定张艺谋主演。影片问世之初引发了轰动的反响,多次在国内国际上获奖。张艺谋也凭借该片获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成为我国第一位A级国际电影节影帝,1988年再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第十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他任西影厂厂长期间还大胆启动张艺谋、顾长卫、黄建新等新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 新闻 NEWS 2014.03.03

    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装置多媒体组初评举办

    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工作在京持续进行中,2014年3月2日在798艺术区雅昌艺术中心举行的是年度装置多媒体艺术家组的评选,旨在通过学术性的讨论和总结,最终评选出本年度表现优越的装置多媒体艺术家。

      

  • 专栏 COLUMNS 2014.03.03

    何岸、秦思源、张慧谈“一次”

    采访/窦子

    展览“一次”是艺术家何岸、秦思源、张慧的首次合作,却并非群展,也非三个个展,这三位艺术家亦没有组成艺术家团体,而是由三位创作方式完全不同的艺术家进行的一次“合作”。此次展览呈现了由三位艺术家合作完成的一部影像作品,以及每位艺术家根据合作作品内容创作的一系列个人作品。在这篇访谈中,三位参展艺术家谈论了这次合作的缘起以及创作背景,分享了他们的创作方法与过程,并阐释了各自作品的涵义、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他们首次合作的收获。“一次”正在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展出,展览预计持续到2014年3月5日,并将参加2014年10月的曼彻斯特三年展。

  • 新闻 NEWS 2014.03.02

    法国电影导演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1922-2014)去世

    法国著名电影导演、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主将之一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于3月1日去世,享年91岁。

    雷乃在其漫长的电影生涯中为世界电影史奉献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如《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广岛之恋》以及《夜与雾》等,并且在电影艺术的形式实验与美学可能性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新作《纵情一曲》(Aimer, boire et

  • 杂志 PRINT 2014年3月

    “非艺术”的发明:一种理论

    蒂埃里·德·迪弗 | Thierry de Duve

    本文是艺术史学家、哲学家蒂埃里·德·迪弗(Thierry de Duve)为《艺术论坛》撰写的有关前卫艺术的系列文章之第五部分。在这部分中,德·迪弗考察了现代主义背后最声名狼藉的发明之一:非艺术。这个概念曾拒绝、打乱,最终扩展了艺术本身的定义。从十九世纪的法国美术学院系统到杜尚大胆的现成品《泉》(1917),再到目前的多元主义;从马拉美十九世纪末的反思到格林伯格的美学宣言——德·迪弗向我们展示了作为术语、概念和类型的“非艺术”具有多么惊人的理论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出了一种富有开创性的叙述,以说明我们如今对艺术的理解如何逐步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