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1709 results for:

  • 杂志 PRINT ISSUE 2006年12月

    2006年12月

  • 杂志 PRINT 2007年夏季

    某种真实的生活:艾未未的艺术

    田霏宇|Philip Tinari

    “明星”艺术家艾未未在第十二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上的参展作品名叫“童话”(Fairytale),但国内许多人刻薄地称之为“黄祸”。作品的初衷很简单:通过以艾未未新浪博客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庞大社会网络,召集1001个中国人,发给他们相应的衣服和行李,然后集体飞往卡塞尔。在6月16号文献展开始后的三个月内,这批人白天可以在卡塞尔城里到处转悠,晚上到一家老纺织厂落脚,艾未未在那里设计了临时居住区,并为每个人准备了竹床。

  • 杂志 PRINT ISSUE 2007年夏季

    2007年夏季

  • 杂志 PRINT 2006年11月

    第六届上海双年展

    田霏宇|Philip Tinari

    [[img:1|left]]

    2000年,上海双年展开始有意识地从地方性美术展往国际展览方向走,并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圈及其背后机构体系的一个索引。那年是第三届双年展,也是首次有国外艺术家作品亮相的一届。当时,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的作品和众多中国水墨画放在一起,以显示上海,乃至中国已经开始登上世界舞台。

  • 杂志 PRINT ISSUE 2006年11月

    2006年11月

  • 杂志 PRINT ISSUE 2007年12月

    2007年12月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7.10.20

    邱黯雄——前尘

    Lee Ambrozy

    策展人皮力最近的壮举很能体现中国取之不尽的体力劳动资源,他把整节火车车厢都搬到了自己近两千平方米的空间。邱黯雄个展“前尘:新大陆架的沉降”入口处是一段恐怖城堡里常见的低矮楼梯,参观者拾级而上,进入一节半明半暗的火车车厢。车厢内部,二十四部黑白录像在车窗处轮流播放,每排座位的录像都不同。社会主义工人为完成巨型基建项目翻山越岭,肤色深沉的模范工人跟你四目相接,中间插入一些邱黯雄的动画。同时还有十二个声音文件循环播放,其中既有民歌,也有实验爵士乐。这架时光机里升腾的热量,声音和视觉信息的速度让人忘我。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7.10.20

    安尼施·卡普尔个展

    Michael J. Hatch

    “升华,2007”是安尼施·卡普尔在北京首次个展的中心作品,占据了意大利常青画廊的中央空间。通过一段旋转幽暗的甬道,到达洒满阳光的核心地带,一缕回旋上升的轻烟出现在你眼前。随着参观者在空间四处走动,轻烟也不断变换姿态和节奏。白色气流时而层叠,时而混乱,时而凝聚,时而分开,刚刚还在扶摇直上,下一刻又变成了螺旋。气流从潮湿的木质地板下升起,最终消失在屋顶的一只黑色喇叭口管道里。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7.10.18

    陈晓云

    Sharon Mizota

    陈晓云在美国的首场个展包括一些照片和两段录像,刻画了中国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明显的失调和动荡感。其中五张大幅照片里有一张叫《革命》(2005年)照片上是一片广阔的平静水域,远处可以看到城市的轮廓。前景里,一只孤独的手臂伸出水面,手里攥着一把斧子。这一梦幻般的图像具有十足的象征意味,很好地捕捉到了坚不可摧的革 命意志背后隐藏的实际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