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1818 results for:

  • 新闻 NEWS 2007.12.06

    徐文瑞和寇东策划2008年台北双年展 [聚焦艺术家]

    《台北时报》报道,虽然大多数2008年举行的双年展都在六月的威尼斯双年展上正式宣布了策展人人选,但是台北双年展却晚人一步,直到上星期才做出正式任命,明年的展览将由徐文瑞和寇东筹办。台湾策展人徐文瑞并不是双年展上的新人。他是2000年双年展的策展人,当年的主题是“无法无天”;去年还在台北当代艺术馆筹办了“赤裸人”。 寇东是伊斯坦布尔当代艺

  • 新闻 NEWS 2007.12.03

    Mark Wallinger赢得2007年度“特纳奖” [聚焦艺术家]

    《卫报》Charlotte Higgins报道,48岁的Mark Wallinger获得了今年的“特纳奖”。12年前他首次获得提名,最后输给了Damien Hirst。他2005年的电影《沉睡者》用了154分钟的电影胶片拍摄了装扮成熊的他在一家废弃的德国画廊游荡的情景,使参观“特纳奖”候选作品的人们一会儿困惑不已、一会儿深深着迷。实际上“特纳奖”不是颁给《沉睡者》(Sleeper),而是颁给了Mark

  • 杂志 PRINT ISSUE 2006年1月

    2006年1月

  • 所见所闻 DIARY 2007.06.21

    罗格的地盘 [卡塞尔]

    David Velasco

    八卦消息在外省传得最快。所以还有什么地方比巴塞尔美术馆馆长彼得·汉德申(Peter Handschin)和LISTE 赞助人弗朗索瓦·古茨维勒(François

  • 所见所闻 DIARY 2007.06.19

    巴塞尔八卦 [巴塞尔]

    Nicolas Trembley

    上周一清早,我从巴塞尔慕罗兹•弗里堡国际机场出来后就直奔麦赛展览中心。艺术史学家Boris Groys在“巴塞尔对话”里的讲座已经开始了。我偷偷地溜进大厅,找到和小汉斯共同组织这一系列讲座的Maria Finders,告诉她马上让Groys和其他两位发言人卡巴科夫夫妇(Emilia&Ilya Kabakov)下楼来照相。这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总监Samuel

  • 所见所闻 DIARY 2007.06.10

    威尼斯长征 [威尼斯]

    Linda Yablonsky

    星期三我走进军械库的土耳其画廊区,迎面看见一个液晶屏幕,上面用明亮的橘红色显示着“抱怨”(COMPLAIN)一词,你可以想像当时我有多兴奋。但接下来我看到了作品(创作者:Hüseyin Alptekin)剩下的部分:这是一组大型装置,由很多宜家样品间一样的小房子构成,灵感来源于西亚一种特殊的餐馆格局,作品上方还悬挂着另外一个屏幕,上面显示的词是“不要”(DON’T)。

  • 杂志 PRINT 2007年10月

    复制的原作:深圳大芬村

    田霏宇|Philip Tinari

    深圳这座城市几乎是被“画”出来的。相信所有中国人对

  • 杂志 PRINT ISSUE 2007年10月

    2007年10月

  • 杂志 PRINT 2006年12月

    2006年城市之在北京

    田霏宇|Philip Tinari

    [[img:1|left]]

    去年四月, 北京的一帮艺术家用几天时间拍摄了一部十分钟的短片,名为“中国饼干”,原型是Ed

  • 杂志 PRINT ISSUE 2006年12月

    2006年12月

  • 杂志 PRINT 2007年夏季

    某种真实的生活:艾未未的艺术

    田霏宇|Philip Tinari

    “明星”艺术家艾未未在第十二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上的参展作品名叫“童话”(Fairytale),但国内许多人刻薄地称之为“黄祸”。作品的初衷很简单:通过以艾未未新浪博客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庞大社会网络,召集1001个中国人,发给他们相应的衣服和行李,然后集体飞往卡塞尔。在6月16号文献展开始后的三个月内,这批人白天可以在卡塞尔城里到处转悠,晚上到一家老纺织厂落脚,艾未未在那里设计了临时居住区,并为每个人准备了竹床。

  • 杂志 PRINT ISSUE 2007年夏季

    2007年夏季

  • 杂志 PRINT 2006年11月

    第六届上海双年展

    田霏宇|Philip Tinari

    [[img:1|left]]

    2000年,上海双年展开始有意识地从地方性美术展往国际展览方向走,并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圈及其背后机构体系的一个索引。那年是第三届双年展,也是首次有国外艺术家作品亮相的一届。当时,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的作品和众多中国水墨画放在一起,以显示上海,乃至中国已经开始登上世界舞台。

  • 杂志 PRINT ISSUE 2006年11月

    2006年11月

  • 杂志 PRINT ISSUE 2007年12月

    2007年12月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7.10.20

    邱黯雄——前尘

    Lee Ambrozy

    策展人皮力最近的壮举很能体现中国取之不尽的体力劳动资源,他把整节火车车厢都搬到了自己近两千平方米的空间。邱黯雄个展“前尘:新大陆架的沉降”入口处是一段恐怖城堡里常见的低矮楼梯,参观者拾级而上,进入一节半明半暗的火车车厢。车厢内部,二十四部黑白录像在车窗处轮流播放,每排座位的录像都不同。社会主义工人为完成巨型基建项目翻山越岭,肤色深沉的模范工人跟你四目相接,中间插入一些邱黯雄的动画。同时还有十二个声音文件循环播放,其中既有民歌,也有实验爵士乐。这架时光机里升腾的热量,声音和视觉信息的速度让人忘我。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7.10.20

    安尼施·卡普尔个展

    Michael J. Hatch

    “升华,2007”是安尼施·卡普尔在北京首次个展的中心作品,占据了意大利常青画廊的中央空间。通过一段旋转幽暗的甬道,到达洒满阳光的核心地带,一缕回旋上升的轻烟出现在你眼前。随着参观者在空间四处走动,轻烟也不断变换姿态和节奏。白色气流时而层叠,时而混乱,时而凝聚,时而分开,刚刚还在扶摇直上,下一刻又变成了螺旋。气流从潮湿的木质地板下升起,最终消失在屋顶的一只黑色喇叭口管道里。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7.10.18

    陈晓云

    Sharon Mizota

    陈晓云在美国的首场个展包括一些照片和两段录像,刻画了中国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明显的失调和动荡感。其中五张大幅照片里有一张叫《革命》(2005年)照片上是一片广阔的平静水域,远处可以看到城市的轮廓。前景里,一只孤独的手臂伸出水面,手里攥着一把斧子。这一梦幻般的图像具有十足的象征意味,很好地捕捉到了坚不可摧的革 命意志背后隐藏的实际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