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6 results for: 刘茵

  • 专栏 COLUMNS 2021.02.24

    多余的自由

    采访 / 郭娟、杜可柯

    其实到现在为止,我个人都认为黄小鹏最适合的是在大学教书,但广美没有给他这个机会。2012还是2013年,学校把他开除了,也没有什么理由,小鹏属于外籍老师,学校随时可以让你走人。这件事对他来说算是个打击。他在教育里有成就感和乐趣,而且他很爱广州这个地方。他也确实能影响到年轻人。

    我在美院读大一的时候已经想退学了,小鹏来了才继续下去的。我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10.28

    南方状态

    曾嘉慧

    “南方”是个意义过载的概念。70年代以降,在国际政治领域,它与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北方”相对,以万隆会议为代表,一度形成瞩目的南方团结;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它长期指代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创作圈。21世纪头十年,资源丰富的北京像一个血盆大口,持续吸纳着“南方”艺术家北上。另一个更迫近的例子是今年卡塞尔文献展的出版计划之一《South as a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12.14

    低纬度的不透明

    蔡影茜

    广州画廊从选址到命名,都表明了一种广东帮式的谱系学态度。对于广州不大的当代艺术圈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画廊的开幕,亦意味着年轻艺术家对不同艺术生态的尝试和开发。参加展览的6位艺术家,除了刘茵之外,全部来自香港。展览主题“低纬度的不透明”欲言又止,日常生活和文化的政治化几乎消解了语言的纽带作用,它并不能令即将到来的“一小时生活圈”单纯美好起来。

  • 采访 INTERVIEWS 2015.06.04

    刘茵

    贺潇

    艺术家刘茵近期在箭厂空间为期三个月的展览“Publica”中,陆续将平日的时事新闻和娱乐报道的图片进行了“卡通般”的再创作, 将那些“成人”语境的话题给予“幼稚”的解读。 这篇访谈中,刘茵对这一系列作品创作做出了阐述, 同时也对其经常运用的冷幽默与自身创作的角度予以更深入的分解。

    我平常无聊的时候,会看看手机新闻的图。我现在生活中每天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1.18

    刘茵:汤中倒影

    早二

    选择这个时候评价刘茵的作品显得有点不合时宜,她的作品让人有更多的期许在其中,也许通过她与观察社的合作只是更加凸显“观察”的意义——观察社的观察和艺术家如何通过与空间的合作实现自我进化。毕竟观察社(原本是隐匿在广州海珠区闹市中间的一间小店铺)的存在本身除了不断发掘艺术实践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通过与艺术家的合作逐步建立起一种新的艺术价值判断的尝试。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1.14

    当代:在艺术与设计之间

    吴建儒

    “当代:在艺术与设计之间”作为广州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阶段展的第一次成果展示,参展艺术家有黄小鹏、冯峰,以及他们各自的研究生刘茵、郑琦、杨小满和仰民,陈侗在黄小鹏的邀请下也加入了展览。从外部来看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教学成果展,但从学院内部的教学历史来观察,这次展览具有某些敏感的趋势。熟悉广美的人都会意识到,这是广美美术馆首次举办带有明确“当代”指向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