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后感性:恐惧与意志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 Beijing Minsheng Art Museum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9号恒通国际创新园区
2016.11.05 - 2016.12.11
如同海报上突浮在前的副标题“恐惧与意志”一般直白,重新出现在2016年的“后感性”似乎有意摹仿十七年前的未完成感,用精神价值的接续遮盖了如数家珍的精细。策展人邱志杰以“无限延长到一生的青春期”喻指它的生命力,意图证述理想主义的光晕不曾褪淡——各自离散的艺术家携着年轮再度交汇于此,藉作品互为映照,构造着这一章集体史叙传,观望和等待着弥合断层的继承者们。
现场分为作品和文献两个部分,参展者则分为二十一位“后感性”成员和九位新生代艺术家,对于将回顾性研究设为起点的展览而言可谓明快。策展人的意志体现在择选之中,并未严格划定作品的时间线索,这种不作明示的新旧并置,又在一定程度上对观众进行了择选。从局外人的角度看,架在高台上的观念因生于理论而多少显得冷硬,照片、印刷件、手写书信和方案、开放翻阅的老杂志,带着尚未远去的光阴的特有印记,反而余温尚存。
置身“和平过渡”时期,独善其身的封闭几乎是可疑的,绘画、录像、装置和行为便成了集体实践的广度的物证,而个体的不同选择和生存状态才是真实的深度。前辈成员们自1999年至今的种种试炼也被纳入集体的线索中,观众对刻在墙上的年表或许陌生,却不难从《我并非强迫你》(1998,杨福东)和《每个人都是企业的同时也是产品》(2015,佩恩恩)这样的两辈人作品中感受到时代与时代之间的尴尬。
站在十七年的时间两端去凝视“后感性”集会,所牵扯的内容虚实并举、事过境迁,尽管尚未粘尘带土,却已非一篇简单的展评文章所能容纳。怀着对记忆的一份矛盾心情,人们终以理解消弭了辩述。毕竟,提炼过的美好并非是假,而年青的质地亦将长留。
文/ 张夕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