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尹秀珍,《电视塔-火箭》,2005,装置,穿过的衣物,不锈钢,布,1400×250×3 cm.

上海

拼贴:玩纸牌的人

沪申画廊 | Shanghai Gallery of Art
上海中山东一路三号三楼
2017.04.01 - 2017.06.03

在跨学科研究大行其道的策展活动中,全球的策展人几乎都忙于创造概念,在此状况下,从作品自身形式出发的分析反而显得有些“另类”,甚至过于朴素。由艺术家倪有鱼和艺术史研究者徐小丹组成的策展组合Xⁿ Office似乎正在进行一系列这样的工作。作为创作方法,“拼贴”不仅出现在20世纪初的达达、立体主义或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中,也适用于爱森斯坦的电影蒙太奇,而且就此逻辑展开,中国古代文人绘画取材时主观性的特征,题跋时所作的拼接,显然都包含拼贴时空的元素。而Xⁿ Office在外滩三号沪申画廊策划的群展“玩纸牌的人”就是对这一延续至今的创作手段的一次当代考察。

1960年代出生的丹麦艺术家Tal R在上海生活过三年,曾对中国传统中的一元论产生过极大的兴趣,在《rumdi rumdi rumdi》(1989-2013)中,他反复重叠不同内容的手稿,希求去打破、粉碎与更新自己。《背后的故事:庐山图》(2015)中,徐冰在传统画长卷背后用堆砌、层叠的塑料袋映射光影,而背后的塑料袋景观连接起一大片相互以物理力量支撑的木料(刘月,《缓坡》),依靠能望见浦江风景的窗口。Xⁿ Office希冀借此制造“华丽表面”与“破败内里”的双重映射,这一组强力拼接,让人联想到纽约惠特尼美术馆最近的收藏展“快进——1980年代的绘画”(Fast Forword- Painting from the 1980s),策展人将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的绘画挂在被凯斯·哈林(Keith Haring)的图像覆盖的展墙上,以近乎暴力的并置,迫使观众相信绘画在当下语境里通往未来的可能性。

展厅角落,威尼斯金狮奖得主杨 · 罗威斯(Jan Lauwers)的录像《海之歌变奏曲》(2007)以一分钟24帧图像的剪辑方式来讨论语言的互文性。杨 · 罗威斯曾说:“在我看来,乔伊斯写《尤利西斯》使用了同样的办法,在24小时的时间范畴里面塞进去各种现实的碎片。这比真实的故事有趣太多了, 如果以寻常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你读了就明白了。”不过Xⁿ Office引用符号学家雷德侯提到的“模块化”加以解释——这让我联想雷德侯曾经就职的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专业所常用的类型归纳的调研方式。正如策展人告诉我的那样:尹秀珍的装置《TVT- 火箭》(2005)在一个教堂空间发表过后再未找到展出理由,不过应此次主题的特点,她得以被如此归类。的确,这场类型归纳式的策展就像文献整理,可以无所不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