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郑波,《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七十二种关系》,2019,“一枝黄花”展览现场,2019 年 10 月 10 日;摄影:洪晓乐.

上海

郑波

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 | ICA at NYU Shanghai
上海市浦东新区杨思西路和高青西路交叉口
2019.10.10 - 2019.12.21

如果按照萨拉·艾哈迈德(Sara Ahmed)的理解,视“酷儿”为一种搅乱既定秩序的方式,那么则不难循迹“生态酷儿主义(Eco-queer)”在郑波近年来以植物为题的创作中的踪影。本次展览标题“一枝黄花”正是这样一种生命力旺盛、侵扰常规生态的野草。在上海纽约大学时隔两年重新开放的艺术空间里,艺术家将展厅分为明暗差异显著的两个部分。一边,阳光经由玻璃落地窗直射在两个植物沙盘模型上,温暖明亮可比温室。沙盘坐落在即将新建校区的平面图上,示意观众这是为中心花园规划的“提案”,也是展览所属的系列项目“看不见的花园”命名的由来。遵循开放式的创作理念,艺术家邀请来自文学、餐饮、景观设计等各领域的专家参加工作坊讨论,并于当天下午将提及的政治生态论点落实到具体的沙盘设计上。譬如,“生命之树”部分沿小径依次种植了苔藓、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这条遵循植物进化规律的道路由生态学家张敏华构想;花园中心的圆形山丘上,四个拇指大的动物模型东南西北各据一方,面面相觑——这场“万物会议”则来自郑波本人的提议,以拉图尔式的视角将自然的统治权归还生灵万物。


在展厅的另一边,观众可以弯腰通过一个低矮的门洞,迈入与妮基·圣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的人型建筑《她》(Hon,1966)异曲同工的影院“巢穴”——艺术家使空间从逻辑上遵循《道德经》开篇首句之“道”,为即将发生的故事情境蒙上一层原始与“前社会化”的色彩。屏幕上,在台湾某处遍布蕨类植物的森林里,依次上演着一个赤身裸体的年轻男人(演员均来自台湾当地同志群体)缓慢爱抚植物;两个男孩借植物作为中间信物,相互喂食;以及一群男孩呈一字排开,分别和面前的植物摩挲交流的画面。漆黑的环境中,暗示情色的喘息声被无限放大。从始至终,演员的视线并未与观众过发生交集,使整个观看过程更像是在窥视。画面让人联想到艺术影史上对酷儿群体的观看之道,尤其是着眼于口食欢愉的特写镜头。无论变装后的马里奥·蒙特兹(Mario Montez)缓慢剥食香蕉的场景,还是安迪·沃霍尔拆开包装吃汉堡的样子——疏离、异化又自恋的咽食动作成了一个有关吞噬/消费的隐喻。是我们在吃东西,还是东西在占据、定义着我们的身体?从郑波选择在展厅一隅书写记录自己与“一枝黄花”(墙上张贴着其手绘肖像)的交往方式,并在三个月的展期内每天不重样地更新来看(第一天:察之;第二天:近之),与他者的相处之道远比传统想象中要多样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