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杨光南
指纹画廊 | Fingerprint Gallery
北京市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54号
2019.09.21 - 2019.11.30
“盲区”意味着局限,游离于控制之外的中间地带总是被人们视而不见。作为杨光南个展“盲区”的核心,同名单频影像作品用小尺寸显示屏框住了一方跳动的雪花屏幕。既然无信号,便谈不上获取“有效”信息。但也恰好是这一点,让随机变化的雪花屏成为一则恰当的隐喻,为整个展览的情绪和气质做了基本铺垫。
在空间墙上反复出现的不规则几何形雕塑被命名为“噪点”,是屏幕中雪花的局部放大。金属框架和水泥在材质上的对照、混凝土从液体到固体的物理性转变过程让杨光南产生兴趣,她所在意的是材料在可控和不可控间的微妙平衡。而墙上另一个系列“冷膨胀”的题目所援引的,则是水在0℃至4℃的范围内,会呈现“冷胀热缩”的反常现象——“冷膨胀”完全不符合常识,但又确实客观存在。在该系列作品中,流动的水泥裹挟着金属碎屑缓慢移位,直到凝结后,艺术家再通过打磨,让作品复归于平面,崩裂的痕迹保留了曾经的介入方式。
变化的雪花屏及其暗示的动态特征构成了贯穿两层展厅里不同雕塑、装置的结构线索,包括展览入口处的《霾》(2016)和一楼小展厅的机械装置《动作1号》(2012)。在前者中,艺术家从北京工作室收集来的雾霾颗粒被放进一台如人类躯体般循环运作的机器装置里,机器徒劳地试图自我清洁;在后者中,洁白的衬衣挂在与电机相连的铁杆上,随铁杆的拨动而规律地跳动,提示被秩序规训的身份下,个体近乎荒诞的存在。
二楼展厅,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屋顶的两根金属杆与墙上一对圆形的石膏雕塑(《冷膨胀-C1》,2019)形成对应,似乎在指引观众的目光,同时也标示了作品间的关联。实际上,在此次展览中,金属管线如同人体动脉一般串连了所有空间:从《冷膨胀》中不为人熟悉的物理特性,到《霾》里暗示的社会背景,再到《动作1号》衬衣跳动所影射的身体作为抗争主体与社会资本的矛盾属性,都成为金属线条游走路径上的不同站点,与二楼展厅深处“无信号”的《盲区》一起,在阻碍信息传递的同时,借助艺术家的造型与审美直觉,将当下的社会政治现实转译为某种极简主义风格的默剧。
文/ 乜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