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郑江,《荒野 8#》,2017,哈内姆勒硫化钡,150×100cm.

北京

郑江

墨方 | MOCUBE
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06北2街
2021.08.07 - 2021.09.19

郑江此次个展占据了墨方并不相连的全部两个展厅,空间设置一明一暗,每个展厅的作品均试图构成一种自洽。在标准的白盒子展厅里,我们可以很直接地看到那些与地域特质相关的地字头作品,这些都属于郑江在家乡浙江省缙云县五云镇的在地创作。“地珠”(2020)系列以录像和摄影的形式,呈现并记录了艺术家试图将当地特有的白垩纪凝灰岩开凿修整成为一个个巨大球体的过程。而在“地衣”(2019-2021)系列中,艺术家用凝灰岩粉与墨(采石时做标记的颜料)作画,并将两者关系比作泥土与菌藻,同样显示了家乡环境特征在艺术家材料选择上的权重。

郑江并非雕塑专业出身,他选择这样的方式,并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去实施,也许是希望重新感受并理解父辈在山野间的劳作,如同另一种家族继承与情感回溯。在“化石”(2021)系列作品中,那些抽象的凝灰岩形体被固定在墙面上,远看肖似动物的骨头与牙齿。艺术家不断开凿与打磨的动作本身带有一种强烈的劳动感,最终成品形态简单,却似乎指向了比家族传承更为久远的时间线索。

在另一间相对较暗的展厅内,我们跟随艺术家的照相机镜头进入缙云一处已然废弃的采石洞穴(“荒野”系列,2017)。在巨大的地景空间里,幽暗的氛围会使人感到原始的恐惧,当我们随着艺术家的视域向前,身体逐渐能体会到那种跻身于暗处、与周围环境慢慢融为一体的异样感。巨大的洞窟带着父辈的荣耀告别了被继续开发的使命。而如今这一未完成的任务被蚁狮接手,它们在黑暗中的捕食陷阱重新演绎了自然与人类的循环。

我们将如何抵御这种黑暗?在录像《铜镜》(2018)中,郑江试着抬起一面铜镜来反射一定时间段自然照射进洞窟的阳光。对光线的执著与追寻折射出艺术家面对父辈遗产时的孤独与反抗——光被镜面反射,进入更潮湿的洞穴深处。而洞中水波如《涟漪1》(2017)投在地面的影像所示,明澈流动,直至光线消失,而后又重归幽寂。似乎有些黑暗,我们只能通过身体去溯源,并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