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石青,《一个商场的诞生》截图,2017,录像,时长26分钟.

上海

再回现场

明当代美术馆 | Ming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McaM)
上海市静安区永和东路436号
2021.11.13 - 2022.03.20

在去年由德国出版社Utzverlag GmbH出版的中英双语访谈录《当代剧场访谈录》(Juchang Perform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1980–2020)中,学者李亦男首次将本来诞生于翻译的中文词“剧场”以拼音形式的“Juchang”反向翻译回英文语境,以此指代艺术实践与社会环境构成的更大场域。已迈向第七年的上海明当代美术馆或许一直在这种不断演变的更大场域里生产。这座试图在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交界处展开工作的机构有着什么样的基因和未来的潜能?这是“再回现场:明当代美术馆五周年展演艺术季”希望通过包括展览、放映计划、表演工作坊等在内一系列活动回答的问题。的确,明当代在本土艺术生态中携带着某种异质性——没有坚固的机构建制,没有相关的收藏,介于美术馆与替代性空间之间,剧场与非剧场之间,表演与日常之间。

此次艺术季的展览单元“五周年文献回顾 + 邀请展”刻意抛弃了时间线梳理,代以“生产行动”、“身体演绎”、“破空间”和“技术演进与精神构建”四板块来回溯美术馆五年间的工作面相。首先,原造纸厂的建筑强烈规定着明当代的属性。在展览入口处展出的录像里,我们看到“明和电机”的“社长”土佐信道将一台造纸厂大生产时代留下的纸胶机喷涂成“明和”标志性的工人蓝,而去年七月美术馆的公教活动 “打工人文化宫”则出现在文献区,以补充这一基因的构成。蓝色隔间在一楼展厅间歇出现,《艺术世界》的工厂特辑,卢迎华、刘鼎为同名展览编辑的出版物《工厂、机器与诗人的话》等印刷品在隔间以并不系统的方式建构出一种“第三持存”。 除了草台班的戏剧《世界工厂》(2016)等明确针对工厂语境的介入项目以外,石青的录像作品《一座商场的诞生》(2017)也被囊括在“生产行动”板块,艺术家在片中幽默地排演了购物城作为当代精神场所的知识谱系学。

在其他三个板块中,观众得以重新认知包括“托马斯·赫塞豪恩个展:重塑”、“把一切都交给你”在内的若干令人记忆犹新的展览,而二楼展厅的项目空间则将触角延伸到更广泛的网络与社群。美术馆邀请琴嘎共同策划的放映活动“一起游牧——游牧中的身体”涉及诸多游牧民族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后感性”团体(琴嘎曾是其中活跃的一员)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对身体经验的唤起。ABC书展出乎意料占据了其中一个项目空间,以“书的表演 表演的书”为主题,整理了诸多机构近五年来涉及表演/剧场实践的出版物。展厅中另有一个布置着人造草坪、镜子和栏杆的排练房(“社区活动室”),暗示公开排演实际上是这座美术馆的日常传统,同时办公室也变身为展演被纳入观看(“副本办公室”)。总之,无处不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