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从安东到丹东:鸭绿江上的木筏、断桥与过客”展览现场,2022.

北京

从安东到丹东:鸭绿江上的木筏、断桥与过客

十点睡觉艺术空间
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南门万红里甲31号
2022.03.13 - 2022.06.05

展览入口处,平面设计师张烁根据丹东市(原名安东)不同历史时期文字和视觉宣传风格而设计的各色幡旗与标语(《欢迎来到安东》,2022)以一种略显戏剧化的方式,引导观众步入这场以丹东籍艺术家为主、聚焦地缘文化的群展。展厅本身迷宫般的空间设计契合了此次展览的主题及野心:通过跨越不同媒介、不同年代的创作将丹东这一东北亚要塞之地的复杂历史和当今的城市肌理微缩至实体的当代艺术空间内呈现。

除了来自本地民间团体的实物收藏、历史图片和采访视频(铁笔山房,“安东田野现场”)等具体材料以外,艺术家在重返故乡时的意外收获和冒险——比如何翔宇将边境黑市上发现的金属残线制成微型“雕塑”的行为录像(《证据》,2017)——以相对抽象的形式,同样聚焦了安东-丹东不断变迁的过程中所衍生的特殊经济和社会生态。而放在墙角一隅老式行李箱上的小说(岡田和裕,《满洲安宁饭店》)如同舞台布景,既呼应了入口处的“混合视觉场”,也提示了展览所架构的“丹东叙事”的虚构性。

鸭绿江塑造了边城,也顺理成章成为了叙事的前提。孙海霆的系列摄影作品《丹东,二〇二一年第四季度》(2021)呈现了自上游而下至入海口,界河这一畔的真实风貌及其静谧的日常美感。张推推在行为作品《绿江》(2022)中将一块绿布撕开又缝合,试图用身体跨越分界线,寓意直接明显。在赵亮由三部分组成的录像装置《江边》(2022)里,我们看到的是河对岸的种种生活瞬间:女孩用红色水舀反复汲水,之后艰难地尝试着将水桶举至头顶;毗邻的屏幕上,几堆火在幽暗的夜里无声燃烧。双屏并置营造的戏剧化场景引起了观者对个体命运的猜测与关注,而墙上脱北者的背包和大屏幕投影中的铁网,更是暴露了发生在日常之下难以言说的遭遇,在此,人与自然的对峙反而成为了威胁性最小的抗争。王宁德的《对岸》(2021)以巨幅黑白摄影覆盖了墙面的若干橘色发光体,从而虚化了图片原初的纪实性。如丘陵般的凹凸不平中,斑驳的灯火既是艺术上的写意,也是对晚间局部限电之状的真实映射。

在以线装书书页形式呈现的文字作品《说说我的鸭绿江》(2022)中,尹吉男用“透明”一词来比喻成长地,这也契合了展览发起者梁琛的意图:以超越民族国家的宏大视域,通过本地作者于细微处洞察的内部视角,让外乡人认识这座因交界地的特殊性而被赋予多重想象的城市。同时,这场跨媒介的地方志书写,也将艰难迫切的问题推向我们:在人类纷争不断的今天,边境作为政治上的敏感地域,在区域间的交往中,是否也是期待中的最具包容度的“透明”家园?在创作自由发挥的前提下,置身于边界高地一侧的一方,当面对无法对等的交流洼地时,是否能够找到一个超越无形桎梏的“透明”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