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尉洪磊,“相约下次生命”展览现场,2012.

北京

尉洪磊:相约下次生命

C龙口空间 | C-Space+Local
北京市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红一号院F座
2012.09.15 - 2012.10.21

挽歌与祭器,似乎可以成为对于“相约下次生命”的诗性描述。然而哀悼之物被艺术家整理为作品,进入展示的程序与节奏,便几乎带给当代艺术的生产机制一个颇有意味的诘问:我们如何重新回到既定边界的“外侧”开展工作?外侧,意味着取消个体的知识包裹与对外部现象的敏锐嗅觉,甚至放弃想象力的过度驰骋,而将艺术品重新化身为某种“点对点”、心灵对心灵的直接邀约。如同尉洪磊从北京寄往地球另一侧阿根廷Salitral Grande的信件,这种对于“陌生人”的期待以及这种期待带来的浪漫的开放性,都使我们感动且着迷于这种取消了机智与谋略成分的温柔操作。信,以及相伴寄出的灯泡,作为这个哀悼中抒情的语词,反而让“艺术”于其间显得无所指且需要剥离:哀悼应该成为纯粹、直接的仪式,一种情感的凝固与庄重的追忆,而非某种对自身价值依然充满疑问与困惑的思辨游戏。

海德格尔曾说道:“死亡不是事件”。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取消关于死亡的各种“流行”语境——语境只是死亡的病灶与疤痕。然而死亡业已被过度事件化,已经成为面对死亡时所有思考、想象以及表达的总体布置。为此所做的诸多准备与铺陈,造成了对死亡本身的错失,或使其堕落为某种意识形态的缓冲物,代理日常以及艺术中事关死亡的各类经验。尉洪磊的创作却提供给我们另一条道路:也许死亡只是哀悼的那个“场景”,只是一扇镶嵌了逝者用品的厚重大门,艾草燃烧的气息,昏暗空间内无人的巨大相框的阴影,以及现场的寂静无声。这不仅仅是对于死亡记忆的现象学描述,而是对于不可抵达境界的一种敬畏与领悟,同时亦代表“向死而生”的确定旅途中闲暇、松弛的驻足瞬间。死亡虽然不断涌现至当下,艺术家却拒绝将其抽像化为语境中的通行证,提供探讨、商榷与扩大化的理性动机,而是试图直接与逝者进行某种“通灵”式的沟通:一方面通过哀悼的细节,从死亡不可逆的态势中打捞逝者的痕迹,另一方面,在场景中与逝者“团聚”并再次作别,而所有的观者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这个重逢画面中的神秘嘉宾,被邀请进入艺术家灵魂内部对死亡的诗学幻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