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恋地情结”展览现场,2014.

上海

恋地情结

BANK
上海市徐汇区安福路298弄2号楼
2014.03.14 - 2014.05.02

“恋地情结”群展发生在BANK,一间位于上海外滩香港路一幢老旧法式建筑内的艺术空间,或许最合适不过。近代历史以来,随着殖民地-租界在华的确立,华人开始了第一轮向全球的离散。“恋地情结”(topophilia)是指某人与某一地点间的精神或认知纽带,或自身对所处环境的情感依附。华人的身份交待出艺术家们的双重地理背景:一则是民族身份,一则是迁徙行为,这种身份的双重依附构成了艺术家们复合的认知结构。如果说上海的法式建筑恰是反映出“恋地情结”这个题目暗含的双重地域感,那么感知的任务则是交给了展览本身以及参展艺术家的作品。

游牧经验削弱了艺术家个体经验与出生地之间的联系,使得其对于现实所处之地不断反思、体验,特别是参展的多位艺术家以日常生活作为切入点,质疑世界的经济政治秩序。如果说陈界仁的影像作品《帝国边界I》(2008-2009)以台湾人赴美国签证过程中被面签官百般刁难作为切入口,呈现了强势区域以“国际控管政策之名,对弱势区域的人民进行规训、治理与监控的当代政治状态”,那么林明泓的装置作品《进口》(2005/2010/2014)则传递了完全相反的现实:功利主义在经济领域大获全胜,商品贸易走在了政治考量之前,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努力冲破一切管控,将整个世界联系起来。互动和消耗过程是作品《进口》完成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人群的差异因为消费行为而被拉平。除此之外,张怡(Patty Chang)和大卫•凯利(David Kelley)受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启发而创作的影像作品《消失的香格里拉》(2005)则在地化地探讨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两人奔赴西藏,雇佣藏民用木板和玻璃制作了一座“香格里拉”,并载于一辆汽车之上在马路上行驶。神圣的香格里拉如今以一种“生产”的方式从藏人的手中诞生,而更滑稽的一幕却是负载着“香格里拉”的汽车在马路上被拖拉机超越,这似乎在暗示当今时代社会对于精神的过分强调恰恰失效,物质仍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许只有在玻璃的香格里拉反射太阳光辉的那一刻,精神的维度才得到了一丝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