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李姝睿:单子论
空白空间|White Space Beijing
北京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255号
2014.04.26 - 2014.06.04
莱布尼兹在18世纪提出“单子”的概念,是为了创造出一种“无法在自身呈现的世界中被创造和消亡”的形而上粒子,以肯定上帝的存在。李姝睿的最新个展“单子论”也传达出了类似的确信感——对艺术中感知体验的基本性的确信。事实上,她并非按图索骥地借用哲学家的思考成果,“单子论”也非一场知识意味浓厚的展览。
李姝睿2009年创作的《Light 88》、《Light 89》、《Light 90》及近作《Fragile Yellow》被放置在同一个展厅中。这些绘画的制作手法与图像原型为人们所熟悉——她用喷枪将丙烯颜料喷涂在画布上,描绘出城市中光线所带来的视觉感受。“Light”系列的三幅绘画排列方式似乎延续了上次个展“庇护所——所有的恐惧来自于世界边际位置的闪烁”,高三米的绘画呈半包围式竖立在展厅深处,既像舞台布景,又像是从教堂唱诗班区域的建筑结构中提炼的轮廓。由于展厅空旷,色彩斑斓的绘画轻易地在视觉上造成停顿,而当观众步行到这三幅绘画之前,压迫和晕眩感随之即来。
在展示新作《Sharp》时,李姝睿在长方形的水泥地面中心粉刷上白色,规定出可供观赏的区域,也留给观众一条行走的环形甬道。在众多深浅不一的灰色几何形雕塑边缘,艺术家喷涂上黑、白、蓝色的漆,轻微地影响着观者对作品轻重、尖钝、缓急的判断。随着他们围绕作品行走,不同的视角拼接成一系列辩证甚至相悖的整体心理感知——例如,走到展厅里端,人们将会发现压在地面上的、犹如被切割的鹅卵石的雕塑原来是由铝板焊接而成的空心物,加上衬底的洁白,轻盈感油然而生。另外,作品虽名为“尖锐”,但艺术家在布展时一直避免作品的锐角朝向天花板;它们的高度大多不能及膝,向下牵扯着人们的视线,显得平静、缓和、驯顺。
李姝睿的实践并不强调“知识生产”。她的作品不是通过知识量和工作量的累积和堆砌获得有效性;观众面对着她的作品,也不会紧张如盯着一道考察知识储备的晦涩试题。往往,李姝睿的作品会与空间共同制造一个场域,直接与身体形成互动关系,其难度在于撩拨观众各种心理感受时的调配和平衡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下的语境中,与其批评把“感知”放在“智性”之前是“反智”或“简单”的表现,倒不如说此举是对艺术系统的一次查缺补漏。
文/ 孟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