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于瀛:一场错过的斗争
应空间|YING SPACE
北京朝阳区草场地艺术区红一号院A3
2015.10.17 - 2015.12.05
于瀛的个展“一场错过的斗争”通过重现斗争经过,讨论其所运用的政治修辞、所体现的语境差异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应等相关问题,在网络、现实、历史的多重维度中展开了一场虚拟的政治斗争。从整体上来看, “文献馆”是展览的主体部分,构成斗争存在的线索和资料,“错过演出,错不过排练”工作坊和“帐篷”是对斗争现场的重现,“长假”是对知识分子和政治斗争之间隔阂的审视,而“被注销的途径”则展示了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与机构体制的碰撞和其结果。
成立“甜党”和“咸党”的想法源于2011年一场关于“南甜北咸”的网络论战。在作品中,于瀛将甜咸的口味之争扩大为党派斗争,将南北的地理文化差异深化为政治立场的对立。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对建国后阶级斗争扩大化那段真实历史的讽刺。然而,在这段虚拟历史中,政治斗争并没有持续极端化下去,而是在执政党的领导下,在民主自由和平等权力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和冲突,甚至还出现了“甜咸共和”的和平局面。在现实的政治活动中,政治家利用符号和口号影响党派意识形态的建构,凸显了政治修辞在权力运作中的地位。互联网在某些国家的作用从公共信息平台演化成了言论自由的温床,一些网民通过网络论战形成对立立场,一些社会运动则直接受到了网络社交媒体的影响,与此同时,政治家也通过互联网对大众进行教化和规训。回到作品中,“甜党”、“咸党”、“执政党”便是模拟这样的社会局面,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传递意识形态,在现实和虚拟中轮番上演权力角逐的游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甜咸之争把政治手腕抽象化和荒诞化,让我们到以看见更多关于党派斗争的本质特征。
为了将这场斗争视觉化,于瀛进行了内容与表达手段之间的对应尝试:用旗帜、海报、宣传画、涂鸦、摄影、木刻、浮雕、场景沙盘等制作各种政治活动的周边衍生品,如同左翼文化运动所倡导的那样,以革命斗争和文艺的结合为目的进行艺术创作。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家信手拈来的素材资源:首先,在图像选择方面,既有模仿三四十年代左翼美术的特征,又有来自反共群体的网络宣传图式;既有抗战时期延安新兴木刻的元素,也有类似班克西涂鸦等西方自由主义的表达方式,多数海报设计则参考了墨西哥TGP运动中的版画和出版物的图式,在图像的细节中还能发现各种国内网络流行文化的印记。其次,在事件选择方面,出现了近几年来各种热点社会运动,例如占领中环、阿拉伯之春、占领华尔街、我是查理、太阳花和雨伞学运等。除此之外,他还对网络热点话题特别关注,例如皇马巴萨之争、广场舞、啃馕大赛等。而在“错过演出,错不过排练”中,于瀛将整个斗争在现实中实现了出来,这是一个夏季工作坊项目,通过让18位美国青年参与投票、竞选等环节,让他们真实地体验了一把党派斗争,过程中他们参与热情高涨,甜咸之争的现实可行性甚至超乎了于瀛自己的想象。
从展出效果上来说,展览带给观众的信息量过于细碎庞杂,对整个项目的逻辑梳理尚未成型,使得几个部分间的线索的不够连贯,这也是大量运用素材的副作用。在展览入口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这位身体力行的社会主义者在1886年出版的《约翰·勃尔的梦》(A Dream of John Ball)中写道:“人们斗争却又失败,为之奋斗的事情最终还是到来,但随后却发现并非初衷,又一拨人为了那个初衷又以新的名义继续奋斗。”我们如今仍旧处于相似的情境之中——在由Facebook、Twitter、YouTube、微博、微信等现代网络社交和信息传递媒介交织成的新世界里,斗争的意义和斗争的主体客体一直在变化。于瀛并没有在政治家和艺术家之间做对应关联,也并没有用艺术形态模仿政治策略,他所做的,只是展现一场“主体缺席”的斗争的虚拟表象,一场错过的斗争,正如网络中正在发生的论战那样既虚假又真实。
文/ 朱荧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