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杨牧石,《消磨》,2013-2016,木料,铝板和黑色喷漆,55 × 510 × 780 cm.

北京

杨牧石:无效生产

麦勒画廊 | Galerie Urs Meile
中国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8东街D10
2016.09.03 - 2016.10.16

“无效生产”是杨牧石在麦勒画廊的首次个展,由于展出作品的抽象形态,展览题目具有关键的指向性作用:以“生产”作为母题,指向“艺术的生产力及其效用”,艺术家试图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艺术品制造的本质。但艺术生产真的“无效”吗?

从2013年开始,杨牧石坚持在工厂中进行作品的制作和监督,创作过程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选取有限的几种工业原料,刻意遮蔽它们的物质属性。从展厅布置中,清晰地体现出他对作品各部分与整体的同步掌控:每组作品通过类型化和复数性质进行归置,利用来源相似的材料、完全统一的色彩、在现场根据空间情景组织安置作品,形成简洁的轮廓与形状——这些特点在《消磨》(2013-2016)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它由若干堆几何形体组成,每一块木料似乎都被赋予独立存在的权利,又根据质料和形态的不同而类聚。类似的形式语言在西方1960年代大地艺术和极少主义作品中似曾相识,彼时理查德·朗(Richard Long)曾经断言:“艺术就是选择,集中,仪式;一个简洁的视觉效果。”而杨牧石将艺术品放在了“生产”的当下语境中。正是在仪式化的放置里,在展陈的空间中,在艺术品交易的体制下,生产过程中的“无效”渐渐转化为“有效”;另一方面,在这个飞速膨胀的物质世界里,“效用”本身是值得质疑的,“无效”或“有效”可以作为价值评判的标准吗?

暗黑,庞大,锋利,这样的处理给予观者的感受是排斥和对抗,甚至针对制作本身而言亦困难重重。在《刨除-栋梁》(2015)中,房梁木的两头被刨削成尖锐无比的利器,无限延伸直至消失。从《切入-柱》(2015)、《组建》(2016)等作品中可以发现,艺术家对于打磨棱角似乎有特殊的偏好,在空间的转折与形体的变换中不断重复切割的动作,暗黑物质从现实的边角中剥离,坠入某个不明确的另类空间。这些作品持续让人感受到偏执、冷酷的情绪和强烈的秩序感。而《侵蚀》(2016)则体现出一种隐秘的暴力和破坏性——在刺激性液体的腐蚀之下,工业泡沫被灼烧得遍体鳞伤,像纪念碑一样静静矗立。

切割、打磨、腐蚀、刨除,从本质而言是一种消耗,这种消耗建立在生产的基础上,在赤裸裸的剥削里,不存在任何可以经由语言塑造的事物,在工厂的工人眼中,没有人会意识到产品的精神作用,只有实用性价值。“无效生产”实际上指向一种当代艺术运作机制的状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紧密相连,效用和价值在高低之间流转——在商品社会中,有些艺术品抵抗消费的同时又在消费着这种抵抗,从中透露出一种精明的权衡。